□文/向景安
在现代社会,要找民俗的家门,就去找年节。年节是民俗的开放时期,是日常民俗的缩微景观,是按照民俗的样子,制造民俗的公共场合,是乡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见面的老地方。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蒙古族: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备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让,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藏族:在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全家团聚吃“土粑”,各大寺彻夜表演跳神舞。正月初一这一天,藏族称“洛萨节”,家家堂屋里陈设染色的麦穗、青稞苗,预祝丰收。初一清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苗族:湘西苗族,每当大年三十傍晚,合家做好香腊肉和酸鱼等特有佳肴和备好玉米烧酒时,已是欢欢乐乐吃“团年饭”的时刻了。
但在此刻,全家还不能入席吃团年饭。主人先在门前挂出懒力巴枝条、包泡刺藤、葛蒲,借此除邪气,消灾难。接着主人戴上钢盔,穿上铠甲,手里操着一支尖梭标,独自躲进大门角落里,两眼不住窥视寨外。根据苗族前辈老人说:苗族原先住在黄河岸头,屡遇外族欺侮、残杀、驱赶,被迫迁到湘西高寒山上,架木为巢,繁衍子孙。但平时遭受野兽的侵害外,仍有外族侵犯,他们常乘除夕之夜,纠集人马,偷袭苗寨,把过年酒肉抢走,把无辜的老幼杀害,新建的山寨烧毁。因此,苗族祖先,每逢除夕良宵,家家都要手执武器,为保卫幸福的年关,而全副武装地戒备着。年长月久,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异的年俗,一直流传至今。
苗族过年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敬牛”和“敬田”。所谓“敬牛”,是在耕牛的鼻子上抹些酒,以此来表示对耕牛过去的一年中,辛辛苦苦耕地的犒劳;所谓“敬田”,是由各家长者拿一撮牛粪,一块肉和一些酒饭、香纸节物,到田里表示酬谢的仪式。在整个仪式过程中,家长还要说一些诸如“敬田谷熟”、“敬土收棉花”等等吉利话。
彝族: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过年时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的雨水充足,庄稼丰收。
壮族: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的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有预兆来年丰收的意思。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一年新的生活。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过年的喜庆活动是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为序幕,称此日为“小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各旗人在门上贴挂与本旗相称的颜色的挂旗。这些挂旗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行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傣、阿昌、布朗、德昂等民族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根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从春节到元宵节,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需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另外,傣、阿昌、布朗、德昂族,过年盛行“丢包”活动。丢包是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未婚男女青年分成两排,相向而立,中距二三丈,互相对掷布包。起初,双方乱掷,尔后,意中人双双对掷。其间,女方可伺机抡走意中人身上的佩刀或头巾等物,然后跑回家,做好酒菜,等小伙子来索取,借此机会,两人畅叙衷情,订下终身。
傣族:夏历谷雨这天,正值傣历新年,以相互泼水为特色。泼水节为期三天。第一天,傣语叫“桑刊日”,意思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来临,即新年元旦。傣族过年的泼水活动,表示洗去身上一年的污尘,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泼水分文泼和武泼。文泼是对长者,舀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没着脊梁流下,被泼者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避开。武泼是对平辈或晚辈,没有固定形式,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劈头盖脑地泼,泼水越多,祝福也越多。
土家族:春节期间,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趣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土家族过年,还有“守田埂”的习俗,即全家人围坐在火坑边通宵达旦守岁,表示对田地的热爱。
黎族:每逢春节到来,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以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称年节“盍什节”。过年时把第一臼舂出的米所做的粑粑放少许在档、李的果树上,祝愿来年果实累累。另外过年时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男女青年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按照传统习惯,年节里青年男女在郊外相逢,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歌,一般不会遭到拒绝。
傈僳族人民还流行着过年春浴的习俗。传说正月初一和十五,山神大仙在温泉沐浴洁身,傈僳人怀着物灵崇拜的虔诚,传下了此习。一般在温泉沐浴三至五天,每天洗浴五到六次。他们认为这样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可使长年四季健康无病。
拉祜族:过年最喜欢做糯米粑粑。大的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小的粑粑象征星星和五谷丰登。除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给牛吃一点,并在犁和各种农具上摆一点,以表示对牛和农具一年来与人友好合作的感谢。正月初八、初九两天,称为“小年”,过小年最主要的活动是荡秋千。
柬乡族: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各个村落之间约好时间地点,互掷土块打仗,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兴致勃勃地到深山僻野去参加,锻炼膘悍、勇猛的性格。
仫老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
鄂伦春族: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互相请安。正月十六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先叩头。
赫哲族: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该族过春节,一个主要的习俗就是举行“烧包袱”仪式,在除夕之夜用纸糊成口袋形状的“搭子”,叠成元宝形状,再将打印有铜钱印迹的黄表纸一起,装进“搭子”中,并洒上一些饭汤之类,然后焚烧。
基诺族:过年有很多活动,其中最大的活动就是敲牛皮大鼓。相传远古时,大鼓救了基诺族的祖先,所以他们十分敬仰大鼓,将大鼓视为神圣之物。大鼓平时挂在寨父、寨母家里,严禁动用,只有到过年时才能敲击,并举行祭鼓仪式,给鼓插上美丽的鲜花。
普米族:庆贺“大过年”的最后一天,要举行“灭虫”仪式。在这天男女青年在一个大簸箕里,放进用青稞、小麦、玉米、麻子炒爆的爆花,姑娘们把各自的手镯埋在爆花里。以爆花为“小虫”,手镯作“大虫”。姑娘围着簸箕吃爆花,象征消灭小虫。谁的手镯先露出来,大家便用手指在她的手背上弹一下,表示“大虫”也被消灭了。普米族人在新年举行这种灭虫仪式活动,实际上是对农业获得好收成的一种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