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人在职期间,“山河依旧”,职工照样一拨一拨下岗,企业毫无扭亏迹象,这样的事不少。一方面领导仍旧潇洒,另一方面职工叫苦不迭。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两种情况:首先是企业领导者确实水平有限,没有扭亏的“金刚钻”。其次是虽有能力扭亏,却不愿扭亏,此方面又可分为:一是庙败士气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哪算哪地混日子。二是庙穷方丈肥,哪管企业揭不开锅,只顾自己坐豪华车,持手机、逛舞厅、包小姐,囊中不比明星企业家逊色多少。三是庙破交椅固,臭名胜似护身符,无人眼热这宝座,何不安逸?四是庙衰神不来,这款那费摊不上,这局那所不寻事,何乐而不为?总之,身在其位不闻其政,企业哪有扭亏的指望?
不管是能力有限还是不愿扭亏,总之是企业在这些人手里依旧亏损。这种企业领导竟然还能“稳坐钓鱼台”,职工能气顺吗?当然治治这种“扭亏乏力症”,办法还是有的。近闻,青岛市在企业领导班子中实行“达标工程”,将企业领导班子考核指标分解、量化为健全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班子结构优化、机制创新等6项综合指标。在健全严格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对亏损企业领导班子发出警示:一年亏损亮黄牌,两年亮红牌,三年亏损就下台。
笔者觉得青岛市的“不得力就下台”的做法确实很好,让那些“南郭先生”们混不成,也让那些有着这样那样“小九九”的企业头儿不敢松懈,只能千方百计抓扭亏,勤勤恳恳搞经营,想捞油水,没门儿!若此做法推而广之,切实施行,则企业幸甚,职工幸甚! ■冯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