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其祥
阴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独具风采的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它又称“上元节”、“灯节”。
据《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其实,“上元节”的起源却在道教之前。
“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上元节”又叫“元宵节”。“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民间习俗在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挂灯、看灯、猜灯谜、吃元宵。是夜天上一轮明月高悬,地上万家灯火通明,人们趁着新年的余兴,带着早春寒意的轻柔晚风,踏月观灯,猜谜射覆,真是别具一番情趣。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初期,始于长安。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一心保汉的周勃、陈平等人,在正月十五日协力扫除了诸吕,在公元前179年,拥刘桓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顺应潮流,解灾救贫,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兴盛起来。为纪念扫除诸吕这一天,每逢这天晚上,文帝就与民同乐,张灯结彩,以示同贺。古代正月称元月,宵同夜,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史记》中,就有元宵节的记载。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编《太初历》,就将元宵节作为重大节日记载。当时,道教流行,汉武帝每逢正月十五,便命人在长安宫中张灯一夜,以此祭祀“太乙神”,并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乙祭坛。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京城和民间每年元宵都有放灯活动。
隋炀帝时期,为了粉饰太平,灯节赏灯已形成了更加盛大的节日。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来路,从昏达旦,以从观之,至晦而罢。”隋炀帝“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赏灯盛况。
由于唐代的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观灯独盛”异常隆重。唐明皇李隆基命人制作高达一百五十丈,二十间房大的灯楼。灯楼上悬挂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豪华非常。《开元天宝遗事》载:放灯发展到热闹的灯市,“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朝野佥载》中,记载了京都长安城的安福门外“作轮灯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长安少妇千余人,于灯下踏歌”。唐玄宗下令将上元节张灯,由原来的一夜改为三夜。
到北宋时,上元夜张灯习俗,延长到五个晚上,南宋时又增添一宵,比唐代并不逊色。据史料记载,宋时元宵节人们不仅观灯玩赏,并且还增添了猜灯谜和歌舞百戏表演活动。《东京梦华录·元宵》书中,就记载了“正月十五日元宵,大殿内自岁首冬至前,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宋代出现了灯谜。
到了明代,元宵节放灯从正月初八起,延长为十天。其娱乐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灯不演戏则意不甜,然无舞队鼓吹,则灯焰不变”。清代元宵节增添了大量新的内容。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娱乐活动,都涌到节日期间。
大凡中国民间节日,都与农时季节相关联。每年农历的腊月到正月,是一年收获之后的农闲季节,元宵节又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人们尽情欢乐,所以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元宵节过后,天气转暖,又要为新一年的农事辛勤劳作了。
正月十五,除了闹花灯、猜灯谜、玩社火之外,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象征全家人团圆吉祥和睦之意。吃元宵的习俗,盛于宋代。《宋诗抄》里收录有周必大《元宵煮浮圆了》诗中云:“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当初的为浮圆子、汤圆、圆子、粉果等,后来称元宵。台湾民歌《卖汤圆》也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宋代诗人姜白石,曾称颂元宵为“珍品”。他在《咏元宵》诗中吟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可见元宵在当时是很珍贵的。后来就把节日和食物的名称合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