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的西安标准公司,1997年10月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8年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2000年11月,公司获准上市发行股票。企业在行业盈利水平处于负增长的形势下,盈利水平一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西安标准公司的异军突起,成为带动西部发展的“增长极”,这其实是国企制度化创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已经试点和局部展开,1996年底,全国经过改造的国有企业有900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不过530余家,在股份制企业中所占比重不过6%,到1997年初,这项改制措施全面展开。发展到2000年底,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和各地选择的试点共2700多户,绝大部分实行了公司制改革。列入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占83.7%。
企业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对国企几十年来一元性产权结构的调整,以法人产权制度为主体,将企业“财产关系大裂变”,规范企业各方面基本经济关系,从而使产权得以高效运作。制度创新使企业与市场直接发生关系,在产出投入要素商品化的同时,企业本身及产权也商品化。总结起来,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五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企业法人化,二是产权企业化,三是盈亏自负化,四是责任有限化,五是经营自主化。
据1996年公布的清产核资数据,全国有32.2万户预算内国有企业,总资产为7.29万亿元,这样一笔财富由于体制性因素相当部分被“套”在了技术设备老化、产品老化、规模不经济、要素组合方式不经济、所依托资源有些已接近枯竭、缺乏内在活力和竞争力的领域中。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大量沉淀于生产领域的国有资产从单纯生产要素的地位中解脱出来,还其资本的本质属性。对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大胆探索深化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对国企改革实际指明了方向。
西安标准公司通过联合、兼并、合并、破产、收购等形式进行产权流动和资产结构调整使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流动,增强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从而把“标准”建成全国同行业最大企业集团。同期,国家大规模战略性重组则紧锣密鼓由试点向整体幅射,包括产权重组、产业结构重组、企业组织结构重组三个基本层次。到1999年底,仅陕西省就有130余户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占到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21.7%。
制度创新使我国国企生产经营形势逐渐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截至2000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达到2300亿元,比1999年增长1.3倍,比1997年增长1.8倍,14个行业除个别行业外都能够全行业盈利,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做到继续增盈或整体扭亏,国企改革与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