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亚彪 王健民
丁松离开国家队到德国,许多钟情于削球的球迷可能会有些失意。早在去年的世乒赛团体赛中,当打削球的松下浩二败在孔令辉凌厉攻势下之后,有些行内人士就担心削球会逐渐萎缩。
五十年前,中国乒乓球界认真研究了源于欧洲的削球打法,并培养出张燮林、林慧卿等一批优秀的削球手后,削球一直成为中国乒乓球队颇具威力的打法。今天,欧洲人弃削改攻,难道中国的削球也要步欧洲人的后尘吗?
无可否认,七十年代弧圈球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了削球最大的敌人,但中国一些选手采取快搓、削转与不转球等,使削球打法仍独树一帜。据统计,从第26届到第44届世乒赛,中国队削球手共获得20多个单项世界冠军。
弧圈球技术发展起来后,对削球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中国乒乓界有人认为削球打法太被动,削球手的培养周期长,出成绩晚,难度大,故尔导致一些队不愿培养削球手。
削球要创新,前提是正确对待削球。在第20届世界杯小组赛中,王励勤以0:3败给松下浩二。中国乒协常务副主席李富荣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王励勤同削球手作战的经验不足。据国家队一些教练介绍,由于削球手少,好的削球手更少,像王励勤这样的进攻型选手在训练中鲜有机会与削球手对练。1998年世界杯比赛中,代表德国参赛的削球手田静竟击败中国头号选手王楠。
削球要创新,关键在于打法“革命”,加强中、近台的进攻。不久前,16岁的中国削球手王婷婷就靠这种打法淘汰了8号种子、匈牙利的托特。王婷婷认为削球除应注重正手攻外,还要提高反手进攻能力,对于削球手来说,不少机会球多出现在反手位,因此练好近台,反手攻和远台反手拉,加上正手攻,会给对方出其不意的打击。中国削球元老张燮林曾指出,削球打法还可以在“转、低、变”上琢磨:转,即不但能削出加转球,还能削出不转球,扩大两者差距,诱使对方失误;低,是指削的弧线要低;变,是指削球旋转、落点和回接的技术要有变化。
削球要创新,还要抓住机会。本届大奖赛上,泰国教练唐高林认为,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国际乒联规定世界比赛改用大球,这将直接导致击球速度的减慢和旋转的减弱,削球的优势将会再次显露出来,从而给削球打法重新走向世界乒坛创造了最佳时机。有关人士透露,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始研究改用大球后如何在削球上做文章。
在世界乒坛众多打法中,削球是百花齐放的一个必需品种,它可以使教练在国际大赛调兵遣将时做到“游刃有余”。原中国队总教练许绍发曾举例说,南斯拉夫和匈牙利选手都属力量型,也许不怕削球手;而对于波兰和法国等快节奏打法,当中国一些优秀选手同他们相持不下时,可以派出削球手,以慢制快,扰乱对方情绪,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