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其祥
庙会,亦称“庙市”,一般在节日或农闲季节举行,多设在兴旺的寺庙内或附近,故称“庙会”。《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我国不少地方的农民崇尚赶庙会。民谚云:“人要上会场,牛要上集场。”这里的“会”就是指“庙会”。旧时,会期一到,周围的农民,甚至邻近数省的农民、小贩、商贾和手工工匠等,背篓肩担,携子带妻,来到庙会烧香拜佛,求神问卦,并买卖东西或尽情玩一玩。规模大的庙会,要搭台唱大戏酬神。规模小的,也有跑竹马、舞龙灯、耍狮子等民间文艺活动;老百姓家一般都要杀鸡割肉,沽酒买菜,穿戴一新,如同过节一样热闹非凡。
庙会在全国各地都有,如北京的白云观、大钟寺、雍和宫、厂甸春季庙会;上海四月初八浴佛节,静安寺庙会、龙华庙会,四川丰都鬼城庙会。在陕西有长安庙会、商州火神庙会、佳县白云山庙会、二龙山关帝庙会、安康汉阴三月三白衣庙会等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庙会,牵动邻近数省农民、商贩前往。
庙会据说始于古代的“社祭”,是民间祭祀土神的风俗。古时各地建成了许多寺庙,寺庙的宗教活动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而商贩等借此机会集中交易,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定期烧香拜佛和出售物品的庙会。如《如梦录》记述:“东岳每年三月十八日圣诞之辰,五日前起会,进香做醮,拥塞满门。所卖各色货物,遍地皆是,棚搭满院,要货诸般皆备,香火燎天,火烟盖地。”庙会的起源大概如此。
庙会由来已久,唐朝时已经存在,宋时更盛,及至明清,历代都有。据记载,北宋时汴梁(今开封)的相国寺已有规模宏大的庙会。“每月五次开放,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
庙会的来历,各地也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像农历八月十三,浙江永康县方岩庙会就源于浙东民间对方岩胡则的朝拜。胡则,北宋永康籍官员,浮沉宦海40余年,“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官至兵部侍郎致仕。他出身贫寒,体恤民情,力主宽刑薄赋,兴革便民,深受百姓爱戴。后人在他读过书的方岩立庙祭祀,称为胡公。每年从农历八月十三胡公生日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近一月中,各地的游客和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相传胡则在世时,曾倡导打罗汉,习武练拳,世代相传,方岩庙会便成为一项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如今,以在胡公祠前表演打罗汉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色的方岩文化庙会,已蜚声海内外。又如农历七月二十四,江苏高淳县东坝镇庙会,就说的是古代东坝连遭水灾,百姓受饥挨饿,有一菩萨一夜之间修了一道水坝,并将原淹倒的房屋也重新修了起来,东坝的百姓感恩不已,修庙供奉。这位菩萨农历七月二十四日生,为感其恩,百姓自动结集起来,到他的寺庙烧香磕头,相沿成习,就成了庙会。
穿越千年的历史,今天,庙会已被时代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如今的庙会融旅游观光、民间风情、文化交流、宗教活动和商品贸易于一体,不仅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反映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城乡物资和文化大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