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文/刘俊
一日,我突然对“生”与“死”有了一些想法,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生是积极的,死则是消极的悲观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人们看来,生是人的成长和生命的延续过程,人只有生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愿望,谋求发展。死了自然是什么都没有了。
我看了一本美国的米奇·阿尔博姆著的书名叫《相约星期二》,里面讲一个叫莫里的老人在身患ALS绝症后对死亡的态度。他在临终前说:“死是很自然的,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觉得既然是人就得高于自然。”生肯定是积极的吗?并非如此,有些人的生是一种痛,恨生不能死。比如,疼痛在人体内的不断折磨,比如遭遇惨痛的打击而面临绝望。而死亡却常常表示一种成熟一种意境。我理解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应是乐观和豁达的,它是一种心平气和,心有所属,另外,换句话说跨越死亡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也许死亡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因为我的生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痛苦,它让我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通常和朋友谈到死亡的话题,他们反驳我的观点,这很正常的。大多数人不会赞同,认为它荒谬,是一种消极的思想。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识你自己吗?大多数人会说:“认识。”极少数人会说“不认识”。前者的回答百分之九十不经大脑思考,后者是敢于认识自己只是缺少引导。当一个人没有面对镜子好好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灵魂之前又怎能说认识自己?所谓的认识实则是自己的谎言,因为人的本性是虚伪的。我不敢说认识我自己,我只能说我常常回忆一些自己走过的路,看看那些脚印多少是深的,多少是浅的。如果想进一步地说明,那么我正在一天天试着深入地去了解自己。“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在体验世界,我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这是莫里老人说的话。是的,大多数人每天的每一分钟里都在为自己的功名利禄忙碌着,喘息着,极少去体验周围细微的事物,有的人甚至将“体验”的本能已经丢失掉了,更可悲的是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可悲,这样活着的人看似正常,实则空虚。
一个人的躯壳失去了活力,精神却仍然存活着,生者也可以和死者保持永远的感情联系,因为人死感情是不会终结的。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死亡,它会使生活死寂。伟大的人鸟瞰死亡,只有整日枕着性命的人才惟恐死亡早日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