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业是我省“九五”期间扶持的特色产业,程安东省长在九届四次大会上所作的“十五”规划里又把果业列为“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九五”的努力,我省的果业已步入了成熟辉煌的阶段,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制约我省果业在“十五”期间如何向纵深发展的“拦路虎”,主要表现在以三个方面。
第一,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不大,部分果树非优生区面积盲目增加。经过多年的调整和优化,龙头产品苹果的面积和产量仍占绝对优势,从挂果面积上看,苹果占67%,梨占9%,其它水果仅占25%;从产量上看,苹果占79%,梨占9%,其它水果仅占12%。可见,其它名优精品果无论面积和产量均处于滞后地位,导致果业结构畸型化,制约着果品总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二,优质果率低,市场竞争力差。在我省果区,果农普遍存在着重生产和产量、轻质量和销售的倾向。如苹果大县礼泉,有35万亩苹果园,但“秦冠”就占70%以上,其它绝大多数是80年代后期种植的,如今这些果树已经老化,品种与市场要求相差甚远。这种现象在全省为数不少,致使全省优质果率只有40%左右。在“九五”期间,由于缺“品牌”,尽管水果连年大面积丰收,但销售却不旺,价格大跌,加上“洋水果”和假冒“洋水果”充斥市场,使得我省一些普通水果的销售雪上加霜,打击果农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果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鲜果加工转化能力差,产地运输诸藏压力大。近年,我省年产各种水果近500万吨,但至少有80%以上的是鲜果销售,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用于深加工的产量只占很小的比例,导致果品积压,低价进入市场。一方面既不能增值,也不利于市场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又加大了运输储藏的难度和成本,造成大量浪费,最终带来部分果品生产基地的局部衰落。
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我省的果业将面临来自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十五”期间如何打好“果业”这张牌,使我省苹果等立足国内市场,再走出国内,最根本的是要走果业产业化道路。专家们认为,“十五”期间,除了大力推广优质果工程、提高优果率,发展中介、名牌促销、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外,果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保护和调动果农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苹果“龙头”才能站稳脚根,果业大省才能真正成为果业强省。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