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8岁的袁玉民和史秀兰夫妇是西安火车站清洁队的临时工,他们自13年前从河南驻马店市来西安,先后收养过9名遗弃儿,有的是刚生下来不久被母亲遗弃的婴儿,有的是十几岁离家出走的幼稚少年。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来到袁玉民的家,都会享受到胜似亲生父母般的爱。一贫如洗的袁玉民夫妇,尽管月收入只有几百元,住着用油毡搭成的低矮的房子,穿着别人周济的旧衣服,他们却义无反顾地给了每个遗弃儿真心呵护和无限关爱。
差点被冻死的大风顺
大风顺是袁玉民夫妇收养的一个聋哑儿,他不是先天性的哑巴,可能是被冻坏的。2月16日,记者来到西安火车站广场东南侧,打听袁玉民这个名字,这儿的人都很熟悉他。可惜他不在,去红庙坡接已上聋哑学校的大风顺,从小穷贫,不识字的史秀兰向记者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大风顺的故事。1991年10月20日左右,那天晚上下着雨,天气很冷,当时还在给民工做饭的史秀兰听说附近一电工房内有一个小孩子,她就跑过去,让一民工钻进去,抱出用旧衣服裹着的大风顺。孩子已冻得面无颜色,哭不出声来。再一看,肚脐还未掉,生下来不过10天时间。她赶紧把孩子抱回家,给他冲奶粉、看病。在场的人都说,再晚几个小时,这孩子就没命了。多亏遇到史秀兰这样的好人,孩子命是保住了,但从此却哑了。
说话间,袁师傅领着大风顺回来了。大风顺今年已经10岁了,上聋哑学校三年级,他能用笔写出爸爸、妈妈及弟弟的名字。采访时,他依偎在袁师傅身边,很调皮,也很亲密。“你家里这么困难,怎么还送孩子上学?”袁师傅说:“家里是困难,拾个破烂、扫扫地就过去了,孩子虽然哑了,我还是要让他上学,西安聋哑学校听说了我的情况后,今年减了250元的借读费”。大风顺现在每学期上学就得花2000余元,这对袁玉民夫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孩子,他们不得不在干完工作之后去捡破烂。
一万元都不卖的小风顺
今年9岁的小风顺在东七路小学上二年级,学校也免了他的借读费300元。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让袁玉民夫妇感到世上还是好人多。采访中,火车站管委会的人送来一碗带肉的饭菜,他们经常给小风顺、大风顺兄弟俩送饭吃。小风顺学习不好,让袁师傅深感耽忧。小风顺是1992年3月份的一天来到袁师傅家的。那天,在火车站广场八角亭附近的大广告牌底下,又有人遗弃了一名婴儿。面对广告牌底下哭叫的小生灵,围观的人群在骂他父母没有人性,却无人去救救那个小生灵。袁玉民听到后,跑到广告牌后,把孩子抢回了家。大风顺没过几个月,就有了这么一个小弟弟。
过了几年,西安某企业的一对夫妇听说袁玉民夫妇收养了两个孩子,就出1万元要带走小风顺,他们对袁师傅说:“你们这么艰辛,就把孩子卖给我们吧,我们又没有孩子”。袁师傅说:“孩子可以带走,但钱我不要,你要养就把他养大,带回去,不想养了,你再送回来!”因为对方硬要给钱,他们最终没有带走孩子。
录像厅里捡来的女婴
大风顺和小风顺来到家之后,袁玉民夫妇的生活就更苦了。史秀兰告诉记者,她身上穿的几件衣服都是别人给的旧衣服,在身边收养两个孩子,给孩子买这买那的,她和老袁却什么也舍不得买。他们把仅有的钱都花在了遗弃儿的身上,尽管如此,他们对每个遗弃儿都依依不舍。
有一年,火车站广场汽车站的一个录像厅里,有人丢弃了一个女婴。一名打扫卫生的老师傅告诉袁玉民夫妇,他们就奔过去,发现孩子被装在一个大纸箱内,身上的褥子用细绳捆得很结实,如果晚一步,孩子可能被捂死。抱回家,养了半年,有个好人收养了。临走时,他们夫妇给孩子带好奶瓶、奶粉、尿布等,还千叮嘱万叮嘱,总放心不下。孩子被抱走后,史师傅哭了,袁师傅安慰她:“只要孩子遇到了好人家,我们就放心了,况且我也没有能力再抚养一个孩子了!”
来西安13年,袁玉民夫妇先后收养过近10名遗弃儿,除大风顺和小风顺留在身边外,有的被好心人领养,有的被送到派出所。这些年,他们几乎每年都要拾个孩子回家。为了遗弃儿,他们几年都未回老家了,袁师傅对这种现象很担忧,更担忧的是给大风顺和小风顺报户口,没有户口,他们今后在城市如何去生活?
面对袁玉民夫妇的善举,我们在谴责那些没有良知和人性遗弃孩子的父母的同时,也祝袁师傅夫妇,好人一生平安!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