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霞光 李贺普 刘广 江涛
2月20日至25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将来北京考察。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申委主席刘淇近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回答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申奥热点问题。
记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即将来京考察,为此北京市做了哪些准备?
刘淇:这次申办有新规则。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有三个“规定动作”,第一是申办城市到洛桑向国际奥委会做申办陈述,第二是递交《申办报告》,第三是国际奥委会派评估团到申办城市考察。北京奥申委为此做了充分准备,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下设陈述、接待、环境和新闻宣传4个工作组。
陈述组是最早成立的,分17个专题,陈述材料都经过认真准备。每个专题的陈述人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的,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具备英语表述能力,大部分人有国外学历。17个主陈述人中三分之一是女性,如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的陈述人杨澜现在在香港工作。医疗卫生主陈述人是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英语讲得很流利,又熟悉专业。
接待组负责评估团到北京后的日程安排,包括迎送,住宿、交通安排等,也很重要。考察团由17人组成,其中6位是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对接待工作有严格的规定,规定了住什么标准的房间,不坐小轿车而乘巴士车等。评估团每天上午听陈述,下午考察。按要求,我们确定了20个参观点,如体育场馆、交通指挥中心、医院、气象和环境治理单位、学校、社区等,涉及面很广。
环境组和新闻组的工作也都在有序地进行。
记者:为了申办成功,各申办城市都作出了各种承诺。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承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刘淇:我们总的承诺是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一次“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这是我们的申奥理念。概括为三句话:保证提供最好的体育场馆,保证提供最优美的环境,保证提供最方便的服务。我们还提出要奉献一台最令人难忘的开幕式。
在北京的《申办报告》中,有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信,还有国家有关部委、总署和总局负责人签名的保证书上百份。这是我们在大的方面的承诺。
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承诺,如运动员在奥运村24小时可以用餐。新闻记者到北京后,新闻大厅保证24小时免费供应工作餐。运动员住房也比较宽敞舒适,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像公寓似的,专家看了比较满意。
记者:94.9%的北京市民支持申办奥运会。北京申奥给北京的发展和市民带来了哪些好处?
刘淇:北京申办之所以得到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是因为我们坚持“以申办促发展,以发展助申办”的指导思想,把申办与加快城市建设,为百姓办实事紧密地结合进来。我们通过7大方面的40多项“申奥工程”的实施,使市民切实感受到了申奥给北京带来的变化,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好处。
比如,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扩大天然气使用量,在机动车上广泛使用清洁燃料等,北京的蓝天增多了。又如,我们把四环路定名为“申奥大道”,目前,四环路80%的工程已经完成,今年上半年即可全线通车。沿线两侧宽度100米的绿化带将向人们展示出亮丽的生态景观。全市拆除违章建筑共计471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556公顷。
记者:北京申办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
刘淇:北京的有利条件很突出。我们是12亿人口的体育大国,我们热爱奥林匹克运动,但从来没有举办过一次奥运会。我们的国家正在迅速发展,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办一次奥运会,将会是奥运史上崭新的一页。
应该说,其它4个申办候选城市都是北京的对手,他们也各有突出的特点,竞争实力很强。而且有可能现在不被看好的城市,将来会成为黑马。
我们现在还不能说绝对的有把握,不能说北京肯定行。在“规定动作”做完以后,到国际奥委会投票之前,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各申办城市的“自选动作”开始了。因此申办竞争会更加激烈。那就要看各城市的努力了。还要估计到国际奥委会开会投票时会有非体育因素的影响。
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去争取成功。不管成功与否,这次申办肯定促进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而且很多项目今后要继续投资,继续建设。
记者: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日前在塞内加尔举行会议,明确提出评估团“只考察举办能力,不涉及政治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刘淇: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一致通过了萨马兰奇主席给评估团团长韦尔布鲁根的信。北京奥申委也收到了有萨马兰奇签名的信。我非常赞同萨马兰奇主席在信中强调的“只考察举办能力,不涉及政治问题”的主张。我个人和北京奥申委都认为,这是完全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
奥运会不应有任何政治、宗教、种族和肤色的偏见。以所谓“人权”等政治问题为借口,给北京的申办制造障碍,是有悖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对此我们是坚决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