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彩票在各地的热销,博彩已成为当今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北京、深圳等彩票业起步较早的城市,市民几乎都有买彩票的故事。据统计,仅北京市目前就有30%的市民成了“铁杆”彩迷。我省的彩票也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电脑福利彩票虽然起步较晚,但火爆的势头反映出其潜力的巨大。
其实,博彩在国外早已成为“唐诗宋词”,就是我国的香港、澳门的彩市也比内地早醒了好多年。在彩票“世界流”的影响下,近几年,新型彩票很快在中国登陆,从中华风采到电脑福利彩票,再到体育彩票及足球彩票,彩票已呈现出“处处开花处处红”的欣欣景象。黑龙江去年5月16日首次销售电脑彩票,就创历史最高纪录,仅哈尔滨一天就超过120万元;我省的电脑彩票去年也创下了单期销售200万元的纪录。在这种火爆的势头下,一夜之间,全国“造”几个百万富翁是意料之中的事。
彩票如此火爆,原因何在?省福彩中心主任朱立忠认为: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彩票的发展,人们手头有充足的钱来博彩;二是由于买彩票是一种公益行为,是为福利事业献爱心,人们从感情上易接受;三是博彩是相对公平的社会行为,只要你是彩迷,不分贫贱富贵,中奖的机会是相等的。说通俗点,“不会因为你是大官,一等奖就被你选中;也不因他是平民百姓,一等奖就与他无缘。”所以在博彩中,大家是平等的彩迷。
对彩迷来说,有人买彩票就是冲着大奖而来的,而投注的无规则性,往往让这些人大伤脑筋又无计可施,结果只是失望大于希望;更多的彩迷则把这当成一种业余的娱乐形式,怀着“能中则中,不中就当献了爱心”的心理,这种“平常心”往往相得益彰,既丰富了业余生活,也有撞奖的机会。当然,彩票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民政福利事业的发展,也给其他行业注入了活力。比方说新闻业,好多报纸都把彩票的报道做为重头戏,辟专栏、设专版,其结果是报纸的发行量随彩迷的增多,有所上升;有的电视台也把现场摇奖办成了“经典栏目”,成为收视率较高的栏目。但是,有的媒体过多渲染中奖者的“投资心理”,甚至有的报刊还打出“买彩票也是一种投资”的旗号,这给了一些狂热彩迷一种误导。对这种现象,财政部财政科学院副所长贾康认为,彩票经济表面上与投资同样具有“概率低、高收益”的相似之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彩票经济不是投资。因为它不像股市那样代表股东的实际权益,也不像风险投资那样,始终依赖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准确意义应该是一种具有“博彩”性质的工具,既为国家筹集了一定的资金,又满足了彩迷追求刺激、悬念的心理特点,说到底是一种娱乐消费行为。
既然是一种消费娱乐行为,对于彩迷来说,保持一份平常心是最最重要的,毕竟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机率是极小的。对于社会和媒体来说,也似乎没有必要过分炒作,更不要使人觉得“博彩”也像成了一种“时尚”。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