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富林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有它光辉的一页。它开辟了世界东西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大道,即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长安,这座世界历史名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西汉时,各地商人从长安奔向西域,南洋和远东;世界各地的商人又从四面八方来到长安,长安因此就成了一座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数以万计的“蛮夷”商人,住在长安东市南边大街两旁,长安市场上西域商品数量很多,一家出售西域裘皮的商店,其中属于名贵的狐貂裘皮就有千余张。胡商的资本十分雄厚,一家经营西域毛织品的商店,其富足程度可比“千乘王侯之家”,长安市场上从事与西域等地“外商”贸易的汉朝商人为数也很多。当时不论是从长安出发,远涉到西域的汉朝商人,还是从西域奔向长安的胡商,他们不少人都是以各自政府的使者名义而活动,商队规模庞大,少者百余人,多者数百多;他们携带的商品,往往价值亿万。商队在“丝绸之路”上“相望于道”,络绎不绝。汉代中外关系和中外贸易的活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长安与西域等地的物质与文化交流。
汉代长安聚集了各种各样的外域珍品,《汉书·西域传》记载:“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许许多多外域贡物和商品,狠受统治者们欣赏喜爱。如长安市场上的西域毛织品,武帝时成为皇宫之内的重要装饰物。皇帝对外域物品的兴趣和喜爱,使之在京师广为流行。西汉中期,身毒国用白玉、玛瑙和琉璃制作了鞍、勒等马具,献给汉武帝,于是长安城中的达官显贵,豪杰巨富争相购置这种充满异国情调的盛饰马具。
班固的《西都赋》里说:“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这些来自万里之外的殊方异类,大开了长安人们的眼界,这些动物成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因而人们把麒麟、天马、犀牛、鸾鸟等动物,作为吉祥的象征。
外域输入长安的各种动物,数量最多的是天马,天马在长安大量落户,作为其饲料的西域“苜蓿”在京城郊外大量种植,伴随数以万计西域人来到长安,作为他们生活必需品的葡萄酒原料——葡萄,也在长安开始普遍种植。在长安郊外离宫别馆之旁,极目四望,苜蓿遍野,葡萄满园。
产于西域等地胡桃(核桃)、胡麻(芝麻)、胡豆(包括蚕豆、豌豆和绿豆)、胡瓜(黄瓜)、胡萎(香菜)、胡萝卜、花椒、葱、蒜和石榴等植物也都在汉代传入长安,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