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来不肯向愚味落后低头,面对陕西省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问题,位于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科技攻关。原水利部、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陕北安塞、长武王东沟、宁夏固原等地设立了数个试验点,百名科学家长年蹲点,从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陕北的安塞县、长武王东沟等数个试验区先后通过了国家验收。但因种种原因,农业科学研究举步艰难,西北农林科大拥有的5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未能全部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难以展现才华,广大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提高缓慢,科学技术缺乏支撑力。
农药、化肥、塑料膜曾是农业丰产的支撑点,但大规模使用的结果是,农作物药性残留增加,土壤板结,塑料膜残留物不可降解,毫无例外的造成了公害。个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对河流、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据资料显示,陕西现在地表径流一半以上都受到了污染。
科技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陕西的经济发展却同科技实力成颠倒关系,名列全国综合科技实力第三名的陕西省,经济发展明显滞后。1997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90元),粮食总产量1044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292.4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9.7公斤)。农村社会总产值1674元,其中农林牧渔产值464亿元,占27.7%,农村非农产值1210亿元,占72.3%。在农林牧渔产值中农业产值321亿元,占69.2%;林业产值18.6亿元,占4%。
自从江总书记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后,陕西省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我们不难发现,在“规划”、“纲要”、“方案”中,一切似乎只停留在资金投入与造林种草的简单循环之中,对技术难点、投入有效性缺乏评估,许多地方把说服农民退耕还林做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惟一依据,津津乐道于给了退耕还林区农民多少钱,返还了多少粮,少问退耕还林的实际成效。甚至在一些半山区,为机械完成植树造林任务,当地政府便号召农民种植经济林替代生态林,在这些父母官心里,种植经济林既能为百姓增加收入,又能体现政绩,何乐而不为?殊不知,以经济林替代生态林弊端多多。首先,一个地区在种植经济林方面往往结构单一,造成同一产品在同一时间集中上市,致使农民遭遇“果贱伤农”。去年春节,我省永寿、乾县等苹果产区,大量苹果积压,1斤优质红富士卖不到5角钱,令农民伤心欲绝,其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上,经济林不能替代生态林,这是因为经济林的栽植密度低,保持水土的功能差,达不到应有的生态效应。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