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的第一个春天来临之际,当关中大地仍被封杀在一片萧瑟之中的时候,地处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已是满目绿色,一派春意盎然的蓬勃景象。迎着和煦的春风和醉人的绿色,我们慕名走访了中国工具行业的排头兵,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
一个地处三线的国有企业,何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举成为中国工具行业的排头兵?一个包袱沉重的老企业,何以在众多企业非常艰难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使企业丢掉蒙在身上的尘埃,站在了市场经济的潮头浪尖?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走近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的缘由吧!
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汉江工具厂整体改制设立的大型精密复杂刀具制造企业。企业主要为汽车、船舶、航空、拖拉机、摩托车、机床、重矿等行业提供服务。主要产品有齿轮刀具、拉削刀具、螺纹刀具和钻、铰、铣、削刀具等八大类,二百五十多个品种,两万多个规格。产品简称“工业牙齿”。企业有完整的售前售后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在全国二十多个大城市建有销售网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日、德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现拥有职工三千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八百多人,企业占地34万平方米,配备有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俱乐部、商店等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设施,是一家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型企业。它从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期诞生后,就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走上了一条既充满风雨又历经坎坷的创业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很快被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摧袭,企业一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泥潭之中。加之WTO的日益临近,国外工具厂商也纷纷抢滩这个本巳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工具市场,其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刀枪箭刃可想而知。
然而,“烈火见真金”。正是在这挑战面前,汉江工具厂的全体职工发扬国有企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和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光荣传统,靠着一种精神,凭着一种顽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使企业迎来了它蓬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近年来,由于企业经营有方,给国家上缴利税大幅攀升,职工收入亦有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嘉奖,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现场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陕西省安全生产先进企业”、“机械工业工艺先进企业”、“机械工业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公司工会连续六年获“陕西省模范职工之家”光荣称号。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张晓伟也被评为“好厂长、好经理”和陕西省国有企业“模范带头人”、“陕西省十大新闻人物”、“市优秀党员”等多种荣誉称号。
上篇:逆境奋起求生存
现任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张晓伟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国企普遍面临市场萎缩、资金短缺、效益下滑、人心不稳的严峻形势下走上厂长岗位的。他以“汉工”人无畏的精神,在企业最困难的情况下,挑起了这个拥有7000多人的三线国企小社会里老老少少的吃饭穿衣之重担。时光荏苒,五年时间过去了,企业做大了,做强了。当回顾这一切时,职工们都会由衷地感激这位使“汉工”起死回生的好带头人。
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做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重点企业,面临国内激烈的竞争和国外凶猛地抢滩的两大挑战,加之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较差,在90年代中期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新的一届领导班子肩负着上级领导的重托和几千名职工家属的希望在这危难关头走马上任了。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到1995年。
此时的汉江工具厂在外部有数项投资毫无回报,在内部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纵向通达不畅,横向形成壁垒,企业运行紊乱,职工人心浮躁。张晓伟和一班人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后,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的态度,审慎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确立了“以汽车工业高性能复杂刀具为突破口,替代进口,扩大品牌优势,重组扩张,实现资本运作,超常规发展,把汉工建成高技术、外向型的企业集团”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以“替代进口,振兴民族工具工业”为己任,采取“稳中求进,小步快调”的策略,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汉工精神,致力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公司体制的改革。这是一个企业全面扭转困境的“大盘子”,亦犹如在茫茫大海上迷失航向的航船找到了指路明灯。
以振兴民族工具工业为己任,成为了汉工人一面不倒的精神旗帜,他们高扬爱国主义激情,投入到了火热的改革大潮之中,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大胆地实践着稳中求进,小步快调的经营策略。
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在内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使企业逐步地适应了形势和市场的要求。
他们首先精干企业主体,放开搞活外围,调整企业经营结构。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辅助部门及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实施剥离,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逐步形成了主体、外围、三产相结合的经营格局,既盘活了存量资产,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又保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改革环境。
接下来,他们又在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下功夫。建立了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进行了职能重组,以职能管理取代条块管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统一了计划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建立了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了经济责任制,控制费用支出,降低成本;严格了资金管理,杜绝了资金体外循环,增强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了安全生产管理,建立起“横管到边,纵管到底”的安全防范体系。此外,在财会电算化、CAD设计、计划、人事、
息、资源调配等管理都进行了全方位,大面积地
化和细化,使公司的经济运行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企业步入了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正确轨道。
汉工依靠自身已有的地位优势,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他们在全国设立二十个分公司、供应站,形成了国内工具行业最大的营销网络,实现计算机联网,既满足了用户之需求,又利于企业的市场调研和开发。目前,他们的销售收入已坐上了同行业复杂刀具企业的头把交椅。
积极实施人才工程,以人为本,广纳贤才。以建立内部专家津贴制为主要形式,给科技专家、生产技术骨干发放津贴,吸引人才,鼓励上进。并采取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的含金量,保证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人才支持。
2000年,汉工实现了对企业的整体改制,成立了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理顺了产权关系,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公司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汉工的这一届班子上任五年来,依靠职工,相信职工,锐意进取,敢于改革,使企业迅速出现了转机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都缘于他们有一个好班长,好带头人。
张晓伟回顾这一切时却深情地说:“我们有一支好的职工队伍,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实际上,不论是谁的功劳,全都是汉工人的骄傲,是这个团体集体的智慧和心血使然。
五年来,汉工为国家上缴利税5000多万元,社会贡献总额2.3亿元,连年获省、市“模范纳税户”称号。特别是“不欠税金、不欠行息、不欠电费、不欠工资、不欠职工养老保险金”这五不欠令人刮目相看。职工收入不断增长,且无一人下岗,无一人上访,更是让企业始终充满着温暖迷人的魅力。
中篇:科技创新求进步
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有这么一番豪言壮语:要做中国的“滚刀第一、插剃之王、拉刀之最。”以“替代进口,振兴民族工具工业为己任。”前者是具体目标,后者是战略眼光。在经历了生存考验的挑战后,企业如何快速占领市场又成为了汉工人面临的新的命题。在这关键时刻,他们提出:“发展创新并举,调整产品结构,依靠创新思维和科技进步,使企业成为国家工具行业的排头兵。”抱负宏伟、雄心勃勃,这就是今天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向人们展示的企业风采。
“以替代进口为目标,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是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出击市场,高扬民族工业大旗的奋斗口号。
为满足汽车、航空、船舶、重矿工业对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的需求,公司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并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以高精尖的优质产品抢占市场,抗衡洋货。
他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精密复杂刀具为主的刃具产品,在发展主业的基础上,通过刀具产业链上的上下延伸,寻求多业多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的全新经营理念。
在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在“六五”至“八五”技改的基础上,汉工在“九五”期间投资2900万元,从德国、瑞士引进设备技术,对拉削刀具进行技术改造;获得国家40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支持,1999年又对插剃及滚齿刀具进行全面技改。经改造的精密复杂刀具的研制技术能力,已居国内第一的领先水平,它预示着汉工已超前做着WTO入关抗衡洋货,实现国产化,振兴民族工业的企业升级准备。与此同时,公司决策层又提出开发代表当今世界刀具技术走势的数控刀具项目,实现国产刀具填补空白,全面替代进口。该项目将被列为陕西省“十五”发展规划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并报国家经贸委,初步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密切关注国际刀具发展的最新动向,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近年来,汉工研制开发出小直径高效整体滚刀、装配式圆磨滚刀、ZK型蜗轮滚刀、径向剃齿刀、汽车发动机连杆组合拉刀、硬质合金组合拉刀、压缩机叶片槽拉刀等50多种高精度、高技术、高性能复杂刀具,大多数实现了同类刀具替代进口。其中十余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汉工”牌滚齿、插剃、拉削刀具和滚丝轮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7.8%、28%、21%和70%。新产品产品产值率达20%,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居同行业之首。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汉工”牌金属切削刀具成为了陕西省名牌产品,被国内众多厂家首选为刀具国产化的产品。
近两年来,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二汽、庆龄及美国通用等汽车厂家都先后来厂考察,已将汉工刀具定为首选产品。企业“替代进口”的目标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汉工生产的八大类别22个品种近2万个规格的产品销往全国3000多家用户,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鉴于汉工的强劲发展势头和雄厚的技术实力,汉工被定为国家机械行业“特定振兴企业”,使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工具行业排头兵。
在发展主业的同时,汉工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之道,确立了刀具——刀具专机——刀具测量仪器一体化的产品结构格局。相继组建了工艺装备公司、真空技术开发公司、特钢冶炼公司等,成功地开发出GKF-210型高精度数控分度头、环保型系列高压气淬真空炉等产品,其技术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深受用户欢迎,已成为了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篇:精神文明促发展
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成志在谈到企业今天的变化时讲了这么一番话:“在我们企业里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支好的职工队伍,有一种好的精神,这里说的精神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的,做为老牌国企,做为三线工业的骄子,汉工这些年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发扬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骨干带头作用,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精神凝聚和培养了一支作风顽强,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正是这支队伍的朝气蓬勃,支撑起了汉工这座巨厦的崛起。这种来自精神上的力量是神奇的。当我们了解了汉工的成功和辉煌之后,便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始终坚持不懈的追求。
在汉工,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张晓伟既是生产经营的主持者,又是精神文明的力行者。他多次在公司干部会议上讲:“国有企业的干部要有奉献精神,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们现在所干的事是为后人奠基铺路。”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担任副厂长到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十几年里始终坚持党的原则,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高风亮节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汉工人,职工们说:“张厂长就像是汉工的长子,既要养老的,又要顾小的,真不容易啊!”这里没有赞誉之辞,却充盈了一种挚爱的亲情。在他的影响下,汉工的领导班子成员也都个个身体力行,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求真务实的坚强领导集体。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重点抓厂级领导班子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其次是抓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张晓伟常讲:“党员干部要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在他的倡导和要求下,企业内部的党员干部队伍正气上升,团结向上形成合力,使企业的脊梁强硬了起来。
在职工队伍的建设方面,工会主席徐本琴说:“在汉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厂始终认真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指导方针,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激发了广大职工当家做主的热情和积极性。”
汉工的党政工领导在实践中认为,抓职工队伍的建设就是要抓好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搞好建家活动这个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的工作则是建好职工队伍的关键。
公司工会围绕企业经营的中心工作,确立不同时期“建家”的内容和重点,每年对基层工会进行建家工作的综合考评促进了工会各项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公司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大力支持建家活动,为职工之家设立了活动室,开办了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场地,设法修缮了单身职工公寓,更新职工通勤车,整修农贸市场,改造家属区闭路电视系统,改善三线职工的生活环境,逢年过节慰问病困职工等等好事、实事,使职工对企业这个“家”更加眷恋,更加热爱。
在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方面,汉工始终坚持职代会制度,全面推行“企务公开”。定期召开职代会,对公司发展战略、经营计划、重大投资项目和改革举措、业务招待费用使用情况报告以及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对公司领导进行民主评议等等。职工通过职代会真正参与到了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几年来,职工提案累计达260余项,为公司在各个时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公司工会在建家过程中,还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以达到宣传教育、团结动员、凝聚稳定的效果。由于坚持了形式上的多样性与不断创新,内容上的健康活泼与丰富性,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工文化”现象。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公司对职工的关怀厚爱,得到了职工无私的回报。这种回报体现在职工爱厂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上,体现在职工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上,体现在职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工作态度上,体现在职工对高质量服务高效能创造的追求上。职工队伍稳定、企业凝聚力大增。涌现出冯士林、廖晓英等一大批建功创优劳动模范、科技营销十杰、业务服务十佳及生产能手、质量标兵等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不仅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又影响和带动了周围许许多多的职工,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个好带头人,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成就了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辉煌的今天,伴随着新世纪的第一声春雷,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阵阵号角,勤劳勇敢的汉工人又迈向了第二次创业的漫长征程,等待着他们的必将是一个美好而又灿烂的明天。
(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