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3厂2车间电子束焊工刘燕,承担着液氧煤油发动机关键零件的加工任务。年轻的她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好胜心和善钻爱学,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成为技术人员攻关的得力助手,受到车间及厂里的好评,“三八”前夕,被厂女职工委员会评为“岗位女能手”。
2000年对7103厂2车间电子束焊组的同志们来说,是挑战多于机遇的一年,由于新研制型号液氧煤油发动机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加工难题亟待解决,焊工们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地调整参数、反复试验,有时一件活要干数十次才能过关。在加工液氧煤油发动机燃气发生器时,刘燕年幼的儿子发烧住院,一边是生病的孩子,一边是急需的零件加工,孰轻孰重,刘燕掂了又掂,最后,她一咬牙把儿子托给姐姐照顾,一头扎进工作中,心急如焚的她本想三下五除二把这批活干完,可到车间拿起工艺规程才发现该零件要求的焊缝较窄,加工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产品报废。面对这一情况,她一下子冷静了,及时同工艺人员协调,在反复研究加工方法后找出最佳方案,连续两天奋战在工作岗位,终于一次性加工出合格产品,收拾完工作现场,她这才想起住院的孩子,又急忙来到医院,这时儿子却由一次感冒发烧变成了急性肺炎……她既心疼又内疚。
众所周知,对工人来说,都不愿轻易换“伙计”,可随着厂里技改力度的加大,相继引进了乌克兰和法国的电子束焊机,面对这些“洋玩意”,刘燕真的犯了难,首先要在短期内(外国专家来厂调试期间)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其次是要过外语关与电脑编程关。外语对她这个高中生来说真正算得上“硬骨头”,计算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此,不甘人后的刘燕又开始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钻。学外语,她对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查,上班时只要有空,她就找专家,问翻译,把得到的中译注解在资料上,业余时间加紧背,那段时间,晚上两点钟睡觉是常有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外国专家回国之前,刘燕不仅掌握了操作要领,而且能熟练地编程了。外国专家们被她的精神感动,并与她结成了好朋友。
如果说在电子束焊上刘燕克服了一个个拦路虎,那么,从电子束焊改为线切割工,她又经历了一次炼狱般的磨炼,由于线切割任务量剧增,急需人手,车间领导考虑到她肯学苦钻,爱动脑筋,她又被调到了线切割组。隔行如隔山这话一点不假,刘燕又从头开始,边看边学边问边干,仅一个月时间就能独立操作,三个月就取得了线切割的操作证,生产过程中从未出现过一件废品,得到了同行及领导的认可与好评。
这就是刘燕,一位身高不足1米6,重不足百斤的年轻女工,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浇灌着航天事业的万亩沃土,而她正像盛开在这沃土上的奇葩那么耀眼,那么鲜艳。
■李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