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步入凤翔农家小院,品尝风味小吃时,你会看到各家门上富有哲理的对联,中堂上很有造诣的书、画作品,这些都是出自农村“文学沙龙”成员之手。由原籍在凤翔农村的一些离退休干部、职工为骨干的农村“文学沙龙”在凤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据了解,遍布于凤翔农村的农民“文学沙龙”大多由离退休后回乡的干部、教师和民间艺人组成。全县有110多家、8万多人参加活动。凤翔曾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工作”过的地方,因此文化氛围浓厚,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看对联、记对联、品对联,聚在一起评对联,谈体会成为当地农村人们一件颇受欢迎的快事。但是,白玉之中也有微瑕,一些宣传封建迷信,格调低下的春联也时有出现。一位原在西安21中工作,现退休回原籍的王老师告诉记者:1996年中央有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文件下发后,他们几个离退休干部和教师商量了一下,牵头办一个农村“文学沙龙”,以引导对联传统艺术向健康方向发展,茶余饭后农闲时节特别是春节期间相聚,一起谈论看到、听到的好对联,品评绘画、书法共同谈讨、切磋创作的文学作品,使农村“文学沙龙”逐渐形成。
该县宣传部的一位同志说:县里100多家“文学沙龙”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仅去年,就有80多位农民在全县写作、绘画、书法比赛中获奖,在市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作品900多件,一位原来爱惹事生非的青年,进“沙龙”后把精力集中在搞创作上,在一次征文中还获得了头等大奖。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