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延安城,采访车队沿刚刚通车不久的国道一路飞驶北上,一到达榆林境内,黄土地的大漠风光随即跃入眼帘。越“旱码头”绥德,过“塞上明珠”榆林,便进入素称“严疆要塞”的神木县,也就进入了毛乌素沙漠区了。
新修的沙漠公路平坦笔直,乌黑发亮,摇下车窗,外面尽是黄澄澄一望无际的沙漠,除偶见许多成片柳树林外,其余难见丁点绿色。在前往神木一带时,记者在沙漠公路两侧目睹了一些柳树死而不倒的悲壮,它巨大的身躯挺立在茫茫大漠之中,仿佛仍在同狂风作战,又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心酸的往事。
沙柳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树种,据说是当年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父子驻守于此,从别处引进而植,后有“神木弓马甲天下”之誉。它耐盐碱,耐干旱不怕酷热严寒,对抗着沙漠的侵袭,在陕北随处可见,但毛乌素沙漠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它与毛乌素沙漠之中的绿洲唇齿相依,固守着当地人繁衍生息的土地。然而,令人伤心的是,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向它举起了无情斧,成片砍伐,烧火取暖做饭,一棵生长几十年的老柳树,伐下也仅够一个三口之家度过一个寒冬。记者在榆林市古城种养殖服务中心参观时,还能看到路边堆放有几年前伐下的成堆柳树。
伐树是为了生存,但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据随行的人员介绍,一棵柳树能抵御几十平方米的风沙,如果再将几十平方米的沙化地治好,其经济成本根本无法计算。
令人欣喜的是,记者在神木采访时了解到,在各方关注下,陕北人已意识到环保与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始展开对沙柳的拯救和保护工作。据该县宣传部的人介绍,他们要对现存的所有柳树进行下茬保护,结合山川秀美活动,广泛种草植树,退耕还林,仅去年,林草覆盖率已达30%。记者对路边一棵老柳树心中暗暗说:伤心的往事已成过去了。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