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陕西地图看作是一个“跪俑”,那么府谷县就处于“跪俑”的帽顶部。这个当年以乡镇企业著称而被省上列入“甲级队”的偏远县,近年来环境形势严峻的警报却长鸣不止,甚至创出了个“污染之最”。
2000年底榆林市环境统计报表显示:在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152.9亿标立方米中,府谷县仅占到14.2%,但有害污染物的比例却高得惊人。其中二氧化硫全市为2918吨,府谷为1880吨,占到64.4%;烟尘全市为2206吨,府谷为917吨,占到41.69%。连省环保部门也惊呼:府谷县城是全省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县城之一。为探访个中缘由,记者改变原采访计划从榆林直奔府谷。
车进府谷县境,近百公里的公路两旁到处是冒着黑烟的工厂,一直到县城内也是尘烟缭绕。同车的几位旅客告诉记者,府谷改革开放前是榆林最穷的县之一,但地下资源富有,发展煤炭、电石、建材等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因而从七八十年代起,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府谷人就从开发资源入手,大办乡镇企业。到90年代末,该县的乡镇和个体企业已有2000多户,总产值一年达十亿元。尽管这些企业起步早,但由于起点低,多属于冒黑烟、高粉尘的“高耗能”、“一把火”工厂。一路上,身旁的有位热心旅客成了我的导游,他指着一闪而过的座座工厂和喷着黑雾的烟筒,说这是小水泥、小氮肥、小炼铁厂,那是硅铁厂、电石厂、泡泡碱厂和碳化硅厂,还有县上整顿后转入远离公路背山处的土炼焦厂。在县城记者住的旅社附近,和几位当地人谈到县城的环境,他们指着灰蒙蒙的天空说,现在还好点,冬天的烟尘浮在空中扩散不了,连呼吸都困难。
有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造成府谷严重污染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工业结构单一,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建材企业多,不少还建到县城保护区范围之内;二是该县地处黄河峡谷,烟尘不易扩散;三是对面的山西保德县与府谷的地理工业结构相似,也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造成了难以治理的“交叉污染”;四是环境治理力度不够,早在80年代初《环保法》就出台了,但直到1991年该县的环保局才正式从城建部门单列出来。
记者采访县环保局时,王喜乐局长说府谷的环境污染的确形势严峻,好在县上已从去年开始狠抓这一问题。说着便拿出一叠文件让我看,其中有《府谷县城区大气噪声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是县人大去年通过发文的;《县政府关于限期关闭8户水泥企业的通知》,发文时间为去年7月20日;《县政府对14户企业实行停产治理搬迁的通知》中,最后期限为去年年底,而且申明“对逾期不自行停产的,将暂时收回其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府谷治理污染之战已拉开了帷幕,但有喜有忧。记者去两家新建的10万吨水泥厂采访时,发现都投资100多万元安装了现代化的除尘装置。市人大代表府谷县七一水泥厂厂长张占良说,他2万吨的水泥厂已决定立即停产。但也有人透露,县上第一批要求关闭的8家企业,有三家是产品质量或资金困难而自然停产的,其他厂子还照样生产。记者去城区内的一家村办水泥厂采访,看到尘灰滚滚,从厂区经过的职工不得不捂住鼻子跑步穿过。但问到厂长治理环境污染的事时,回答是:“我只管生产,不管环保的事。”采访其他几家明令关闭或限期治理搬迁的厂子时,老板大都面有难色:“资金实在困难呀!”记者驱车去城西采访时,一路上一座座石灰窑浓烟滚滚,出料扬起的白灰飞尘呛得人呼吸困难。连城区内治理中还有这样的“死角”,看来府谷县的治污仍是任重道远,绝不是仅仅发几份文件就能济事的。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