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海参崴拾零

2023年10月14日

□文/王宗禄

海参崴,又名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пи-восток),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俄罗斯远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整个城市,修建在三面临海的斜坡上,总占地面积7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0万多一点。

我们一行是下午4点多钟进入这座城市的,下榻在海参崴宾馆。宾馆在海参崴城内不算豪华,却面临大海,对我这个出身四川山区又长期工作在远离大海的西北人来说,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处所。我常伫立窗口,凭栏眺望,那墨绿色的大海,活像一幅被微风拂动的硕大锦缎,美得令人陶醉。我不明白这里的大海为何如此平静,就连涨落潮也是悄无声息的。这是一个训练海军、停泊商船的理想港口。然而,在海面上停泊的船只并不多,码头上也只有一台吊车和三、四个从轮船上往下吊卸小轿车的人,显得有点过于冷清,与想象中的商贸繁忙景观大相径庭。

第二天,观光城市景点,我发现这里的人,虽说摆脱前苏联计划经济束缚多年了,但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官商”作派浓。商场里的服务员,从不向顾客招揽生意,也不主动上前推销自己的商品,真有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架势。无论是百货公司、成衣商厦或副食品商场,货物都很充足,可以说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每件商品都明码标价,购者必须按标价付款,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据导游介绍,这里商品的标价,大都是出厂就定好了的,有的不锈钢产品,竟把标价铸在了产品上,走遍全俄罗斯都是一个价。商品的价格,不受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这大概正是计划经济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影子吧!

我们从商场出来,去一个景点看海。路经几条大街时,司机有意将车速放慢,让我们尽情领略海参崴的街景。这里的街道宽阔洁净,两旁具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楼厦比肩而立,上面很少悬挂宣传画或广告牌,给人以素朴美的同时,又有一种凄凉的感觉。街上行人不多,男的结领带,女的扎腰带,衣着整洁,都显得很精神。这大概是俄罗斯人的性格吧。更叫人动心的是这里人遵章守纪观念强,自觉性好。比如当地不分男女,大都抽烟。但我没发现一个边走路边抽烟的。尽管街上没有戴红袖章的罚款人,地面上却没有烟蒂和纸屑。凡抽烟的,都能自觉地到指定的地方抽,抽完了再走。这种好习惯,确确实实地令我赞叹。另一特点是街上没有交警,十字路口也无岗楼,来来往往地车辆,全凭红、黄、绿灯指引,该走的走,该停的停,该转弯的转弯,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操纵着这一切,没有违规的。倘若偶有行人,忽略了横穿马路的标志,贸然踏进了快车道,正在行驶的车辆,都会自觉地停下来,让行人先过。那司机的态度,既不急躁,也无怨言,更不像国内有些司机,从车窗上探出头去狠狠地骂上一句:“找死!”真可谓仁者风范啊。

观海的景点到了,我们随同导游爬上一座小土山,位于彼得大帝湾内的阿穆尔湾、赤道湾、金角湾和沿三湾海岸线布局的街道、楼群、林带和草坪,尽收眼底。虽然我们来时不是万物青葱,草木葳蕤的春天,但这里海湾相套,将狂风巨浪挡在了湾外,不仅海面波平如镜,就连被秋色染黄的树叶凋落的也不多,乍一看去仍很繁茂,宛如点缀在墨绿色地毯上的朵朵菊花,给这里的风景平添一分秀气。可惜这个地方,既无门票,也无人管理,致使稍加整饰便是一个绝妙的观海景点,却成了类似垃圾的大土包,连上山的路也被取土者挖掘得凹凸不平,面目全非。笔者上山只好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攀援,弄得满手脏兮兮的,很是扫兴,也让一些腿脚不灵的人望山兴叹,带走一个终生的遗憾……

临离开海参崴前,我们去参观了座落在列宁大街的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座古老而典雅的欧式建筑,分楼上楼下,共4个展厅。第1、2展厅是曾在这里繁衍和生长过的动、植物标本;第3、4展厅陈列着历史与现实人物的泥塑、油画、照片和一些实物。东西不多,却如实地反映这座城市变迁的历史。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历史展厅。在这里,他们毫不隐讳地把泥塑或油画的渔民、村舍、器皿等,都完全按中国人的形象和风俗造型与布局,明确地告诉观众这块土地曾是中国的,100多年前属中国的领土……他们这种尊重历史真实客观的姿态,令人难忘。不过,现在的海参崴城,无论建筑、习俗、风貌都已经找不到半点中国的痕迹了。

上篇:过愚人节
下篇:与鸟为邻□文/丹影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4/09/30336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