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沙退,当年一片片荒漠沙丘,变成了高楼映绿、街道纵横的新城,这是今日榆林城展示给外地人的一道景观。但榆林市的整体治沙形势究竟如何呢?
榆林地区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经过长期的治理开发,整个沙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市沙区林木保存面积1190万亩,固定荒沙600多万亩,恢复改良草场230万亩,沙区治理面积达到68.4%;二是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沙区总长1500公里、造林75万亩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基本建成,沙漠腹地建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川、滩、塬、涧地区受风沙危害的140万亩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三是沙区绿洲农业正在崛起。通过引水拦沙、机械平整和治沙造地,全市沙区新辟农田140万亩,其中水地95万亩,粮食总产较50年代增产6倍,沙区已成为榆林市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起榆林,不少人还误以为它自古就是一座沙海孤城。其实,历史上秦汉时期的榆林北部,还是一片林草茂密、宜农宜牧的膏腴之地,后因战乱及人为地破坏植被,才导致土地荒漠、流沙南移、生态环境恶化。建国以来,榆林人民的治沙造林经过五十年代的试验摸索和六七十年代集体大规模治理,在长城沿线设立了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为大规模治沙造林奠定了基础,并把单一的栽树种草治理推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又使沙地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向纵深发展。随着治理深度难度的加大和治理标准的提高,市上尽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了以个户、联户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银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近年来使用治沙贴息贷款1亿多元。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区内外厂矿、机关、团体、个体经营者和下岗职工,在统一规划下自主经营,开发治理荒沙。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治沙中群众投劳、集资和社会各方投入资金总额达3亿元。
榆林治沙成绩显而易见,功不可没。但存在的困难与严峻形势亦不容忽视。据有关专家与林业部门有识人士介绍,榆林沙区生态环境仍很脆弱,进入良性循环仍然遥远。由于现有防护林质量低,结构单一,风季与树木枯叶期同期,加之沙区草原沙化、退化、碱化日趋加剧,致使局部出现了沙漠进程强劲的趋势,水土流失也不能有效控制,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仍高达2.9亿吨,相当流失375万亩耕地的熟土层。大规模资源开发引发的治理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治沙造林科技支撑不足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成为大规模治沙的严重障碍。据统计,每年全市因工业开发造成林地损失面积至少都在3万亩以上。定边县农民石光银,带领百户农民治理荒沙24万亩。这位大字不识却全国闻名的治沙能手告诉记者,为了治沙他变卖了牲口和家产,从1984年到现在已贷款360万元,光利息一年就得20多万元。现在老石的老伴长年患病,竟花不起钱住院治疗。市林业局有关领导也说,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治沙投入锐减,治沙造林单位面积投入严重不足,加之榆林又是个极度贫困地区,大规模开展治沙从财力上更显得捉襟见肘。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