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开发区再冒“虚火”
“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园”这些已不陌生的招商名词近段时间再度兴起。乘汽车去外地,公路两侧有某某工业园区的招牌,可听当地人说,入住企业甚少,尽管当地政府打出了享受优惠政策的招牌。坐火车再看,全国各地都有开发区的项目在招商,什么某某省几大优势,外来客商投资几年内免税等等,可有些地方的“园”“区”仍是待开发之地。甚至有一些开发区招来了客商,但客商仅是在当地登记注册而已,堂而皇之地享受着优惠政策,厂房、机器、人员仍在原厂址,牌子挂在招商区,产品还在老地方生产。至于一些在“园”、“区”投了资,因各种原因工程搁浅、暂时下马的不在少数。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潘文灿最近指出,近一段时间来,“科技园”、“大学城”、“工业园”等在一些地方兴起。其中不少地方的“园”、“区”实质上仍是开发区,有的甚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之外圈占土地,严重违反了有关规定。据了解,1998年开发区建设热时,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达4210个,其中3082个为省级以下各级政府自行批准设立的各种名目的开发区。太多太滥的开发区不仅成为一些地方经济的“包袱”,更成为土地的“杀手”。
打完优惠牌再打什么?
在刚刚结束的西安贸洽会上,参会的代表团带来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为了能寻求到合作伙伴,引来资金,各家大打政策优惠牌,3年免税,3至5年内所得税减免等等,足以显示各地力邀客商的诚心。某省在前段时间为了吸引外商去本地投资,街上挂满了“只要外商来××,一切事情好商量”,结果可想而知,外商看后,认为没有游戏规则,一切事情好商量等于一切事情难商量,实际上条件更为苛刻,在这样的地方投资,能不交土地租金?能不办营业执照?能一直不交税?反过来想想贸洽会上各地提出的优惠政策,优惠条款倒是令人心动,可有些是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制定的,这与减免税款要经省级人民政府和税务部门批准是相互矛盾的,根本没有法律依据。另外,恐怕没有几个人想过,靠优惠政策吸引来客商,承诺兑现不了谁来承担责任?贸洽会期间,一外地客商抱怨,某地招商引资,当地的“土”政策分外诱人,承诺给她最优惠的条件,可一个营业执照耗去了三个月的时间还未到手,她去找有关部门,答曰,找政府去,是政府和你们签的约。
我们注意到,大凡想招商引资的地区,都有经协办、招商局之类的机构,政府官员往往代表企业在签项目协议,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在贸洽会一个新闻发布会上问道,朱镕基总理说过企业家有事不要找市长,要去找市场,为什么发布会现场主席台上坐的全是政府官员,而没有一位企业家?
这段发问恰好点明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只是为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而非包办代替,政策政府可以给,项目签约、生产经营、承担风险是企业自己的事。可如今,一些政府部门在越俎代疱,以优惠政府招徕四方客商,试问,大家都在打政策优惠牌的时候,有几人想到下一张又该打什么?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