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宏智 张俊 卢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题记
30年前的大庆油田,王进喜等创业者,以他们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30年后的陕甘宁盆地定边油田,也汇聚起来自全国天南地北的采油大军,给陕北的经济和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支创造了“3个第一”的“铁人式”的石油钻采公司,他们在为资源要效益而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张林森的领导下,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爱岗敬业精神,由5年前启动运作时的全县第一家采油企业的一无所有,一跃而为拥有1947万元资产的全县第一个坚持走独立钻采之路的全县第一税利大户,为全区南煤北气为龙头的能源开发链书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普罗米修斯是偷取天火的英雄,那么,创造了全县“3个第一”的这支“铁人式”的钻采队伍,便当之无愧地成了向荒沙野岭要富的普氏形象放大的再现。
于是,新闻媒体“定格”了他们以陕北人最优秀的品德,最大限度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象征陕北人进取精神的“缩影”——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
陕北发现油气田
70年代以来,长庆石油勘探局的创业者,历经10多年艰苦卓绝的跋涉劳作,在定边县勘探出1.5亿吨石油储量,并在子洲县打出日产3万立方米的陕北第一口天然气井,其周边地区也口口见油气,不仅取芯齐全,而且整装连片,含油气显示喜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博士手捧这一中国大陆最大的整装油气田资料,兴奋地击掌欢庆:“大气田在握,大气区在望!”《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海外传媒也向世人发出信息:“陕北发现了世界级油气田!”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地做出关于石油工业稳住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将陕甘宁盆地列入全国油气发展的重要区块。陕西省政府也本着党中央“坚持国家与地方兼顾,开发与扶贫并重,合理划分资源,科学开发资源,促进石油工业发展与地方脱贫致富及经济振兴”的原则,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签定了关于联合开发陕北资源的协议。
“向资源要效益!”定边县委、县政府也迅速与长庆石油勘探局签定了在100平方公里界定范围内建成产能基地,实现税利4064万元的协议,积极招商引资,开发县境资源。
定边县自古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柳树涧的张献忠揭竿而起,改朝换代天地动。北汉李鞋匠挥师小桥畔,惊破教堂洋人胆。三五九旅的打盐队和王贵李香香的动人故事,也使定边县名震遐迩。如今的能源开发大潮中,又诞生了叱咤市场风云的以张林森领导的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这颗璀璨的“市场星辰”,在唱遍神州大地的《走西口》等悲怆的信天游故土上,又高唱起“脚踏聚宝盆,手捧金饭碗”信天游,点缀着大西北灿烂的能源星空。
如果说长庆石油勘探局给定边父老带来的是精神上的亢奋,那么,张林森等创业者带来的则是意识形态的革命和实践。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定边父老从他们的敬业精神上感悟了如何与市场接轨,自此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向资源要效益的热潮。
办法总比困难多
公元1992年,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正式成立了。
二十几号人,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缺技术人才,徒有一句“万事开头难”的古训,然后就是一无所有。
面对一无所有的寒碜,几乎没有人相信他们能干出什么惊天地动的业绩,能领工资糊口也似乎是遥远的童话。
张林森的人生字典里却找不到“困难”二字,只要是他认准的事,不达目的不罢休。挂在他脸上的,永远是自信和微笑。
公元1950年,定边县贺圈乡五星庄村一孔窑洞里降生了一个小生命。这对农家夫妻作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这个儿子日后竟会成长为全县第一税利大户的领班人,他们只是本能地给他取了一个永远和土地系于一体的名字——张林森,这似乎就是最大的希望了。
农家小院没有带给他梦幻编织的彩虹和温馨,他在读初中时就因生计所迫缀学了。但他不甘于命运的摆布,20岁出头就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和公社社委会委员。1983年,他承包了当年“知青点”的乡农林牧场,接通了高低压电线,发展了120亩水地,种植了3.7万株用材林和400亩经济林,饲养了220只牲畜,把一个“烂摊子”搞得有声有色。如果按承包合同5年上交3.5万元计,他可得50多万元利润,但他除牲畜外,其余全贡献给了国家,其事迹在《人民日报》等中央和省地媒介及全县群众中广为传颂。
在后来的岁月中,他还被县生产资料公司破格聘为经营部经理,又被县石油公司招至“麾下”,第二年就和他人一道创收180万元,并积极倡导拓宽经营渠道,在生命长河中刻下了“农民、全民固定工、国家干部”的履历,还担任过县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及县石化局副局长,如今再加上县石油钻采公司经理的政绩。
命运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命运。为了带动全县的石油钻采,填补定边县的石油空白,张林森和公司党支部书记高智仁决心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知难而上地立下“军令状”:建不成支柱产业,就地免职!
他们坚持“贷款起步,旧井垫底,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学大庆,赶延安,三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四严(严明组织、严明纪律、严肃作风、严格技术要求)讲实干,依托长庆夺高产”的口号,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他们不耻下问地虚心请教长庆石油勘探局的专家,不是困在车上打盹,就是一天顾不上吃一口饭,说破了嘴皮跑断了腿,凭着真诚的韧性和耐心,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油井地质和技术资料,几天几夜不睡觉地反复研究论证资料,并请中原油田的地质技术员面授机宜,从中选定了长庆石油勘探局因
“大汇战”而撤离的9口边缘残井,打了一个“擦边球”,迈出了石油钻采的第一步。
没有资金,他们就通过省石油公司的熟人,争取省扶贫基金会的支持,并请他们实地考察项目。与此同时,他们西上兰州、东到河南,苦口婆心地赊回现金交易也难买到的近百万元的设备,将第一口井定位于人地两熟、且拥有113万吨储量的东红庄油区。
“定边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鄂尔多斯风暴挟带的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汽车通过不是水箱烂,就是钢板断,一走就是一天半。运送设备的车辆一次次被阻,他们就一次次地爬在地上刨积雪。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从西伯利亚袭来的寒流,使温度降到零下30多度,一切动植物都变得僵硬冰冷。
20号人集体起灶,打早啃几块干饼子,晚上吃一顿烩酸菜,体重都减了一圈儿了,可太阳还没“起床”,他们却早已开始通井、洗井和安装;月亮“下班”了,他们还奋战在井场第一线,并办起了鼓舞斗志的“战地小报”,仿佛一群不知疲倦的“星外人”。
半个月后的一天,他们安装的这口20—13井抽出了8方石油。这流动的岂只是原油,而是28万定边父老的希望。
定边县委、县政府和石化总公司领导专程为他们召开了庆功会,盛赞他们打开了石油大门,闯出了一条产能致富路。
第一口油井的首战告捷,使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全体职工喜不自禁,他们击掌雀跃,欢庆胜利。张林森掂着这第一口油井的份量,激动得热泪盈眶,竟破天荒地喝醉了酒以示庆祝。这是他一生中真正找到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永远凝固在记忆中的最幸福、也最陶醉的时刻。
这成功和喜悦,冲淡了一切艰难困苦,也加速了他们的采油进度,平均每半个月左右就揭盖安装投产一口井。1993年3月,他们选定的9口边缘井相继落户“婆家”,且口口见油,当年就采油2000多吨,人均上交税金2万元,在社会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只要是他们开口的事,全县自上而下一路“绿灯”,可见其口碑颇佳。
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关不住。白手起家的全县第一个挺进油田的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以其可圈可点的创业精神,唤醒了沉睡多年的黄土高坡的喧闹沸腾。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澳门的客商纷至沓来,来自全国各地的78家投资者也磨拳擦掌地跃跃欲试,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石油大军,演绎出“五湖四海皆兄弟,南腔北调如一家”的致富喜剧,谱写着定边县脱贫奔小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篇章。
茫茫沙海,谁主沉浮?
大漠深处展奇葩
尽管说9口边缘残井给定边县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张林森却不满足于吃长庆人的“残羹剩肴”,他的脑海里描绘出规模效益的蓝图。他要从源头抓起,探索走独立钻采的路子,发展定边县的石油工业,形成财政支柱产业。“只有大的投入,才有大的效益”,他要兑现“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初衷。
于是,他又遇到了当年“第一口井”的投资困惑和忙得连轴转的考验,但这非但没有使他“剪不断,理还乱”,反而越发刺激了他创业的灵感。
“借鸡下蛋!”他把“油”滚进了陕西省证券公司,用合资政策借来的“鸡”,把“蛋”下在了石油富集区的县油房庄油区,巧妙地解了探索走自采之路资金拮据的燃眉之急。
人品借来的“鸡”,下出了水平的良种“蛋”,这口探索走自采之路的油井,经历了政策和一系列一言难尽的人为因素的考验和洗礼,日高产原油20多吨,半年就收回投资的60%,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更坚定了张林森和地县领导独立钻采,滚动发展的雄心壮志。
大发展,困难小;小发展,困难大;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张林森和高智仁向县政府提交了年产能3万吨生产能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县上六套班子也大胆制定了石油开发“坚持两条腿走路,以自采为主”的方针,抽调了2名县级领导分管自采工作,明文规定:一是支持该公司建成财政支柱产业,坚持走自采路子;二是返还其财税,作为滚动发展基金;三是财务独立,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四是排忧解难,帮助其申请银行贷款和引进资金。
省地领导也在百忙中听取了张林森的汇报和建议,鼓励他规范钻采行为,为长期高产、稳产,从源头抓起,形成规模,建立产能,成为财政支柱产业,并称赞他:“你这个经理有人品,有水平,有远见,搞得很有起色。你回去好好干,省上会支持你的!”
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的干部职工,象上紧了发条的闹钟,在县属界定范围内跋山涉水跑资料,定井位,联系资金。他们首先与长庆石油勘探局开发研究所的专家一同穿行在那些充满了坎坷、艰难和风险的丘陵沟壑,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油藏描述、储层评价及油藏工程论证和技术可行性评估,选择了经数价模拟、经济概算等技术论证的具备滚动发展条件的4口井位,开始了独立钻采的“二次创业”。
如果坐等资金到位,那至少还得几年以后,他们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把手伸向了社会,动员职工集资97.5万元,又借贷350万元,并凭信誉和谋略,从兰州、河南等地拆借近千万元,奠定了钻采的基石。试问:这主动和被动的换位,为定边父老节约了多少时间?又创造了多少效益?
1996年,是定边县解放60周年纪念日。为了给全县父老献上节日的厚礼,他们将这4口井位郑重地命名为:定庆1号、定庆2号、定庆3号和定庆4号,昼夜不舍地奋战在人烟稀少的艰苦井场:借用土地、挖泥浆池、调试钻机、岩硝分析、荧光录井、取芯、电测、下技术套管、固井、测声幅、射孔、试采、压裂,直到正式投产,经历了几十道工序的“千锤百炼”。由于过度痨累,加之气候变幻无常,张林森重感冒一个多月,竟连打针输液也顾不上,导致病毒侵入神经,患了突发性耳聋。县领导动情地命令他住院治疗,职工们也感动得流出热泪,公司党支部书记高智仁也患了肠粘连,吃不香,睡不安,可他心里急着早日投产,也是轻伤不下火线地扎在井场。职工们也不惧野外作业职业病和抛家别子的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井场,心里只盼着出油。
1996年7月26日10点18分,经过4次技术改造的走独立钻采之路的定庆1号油井正式投产了。地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百余号人赶来祝贺,称赞他们团结奋斗,任劳任怨,为全县石油钻采带了个好头,也为6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珍贵的厚礼!
独立钻采的4口油井相继打成出油了,张林森却住进了医院,终因治疗不及时,导致左耳听力减退30%,右耳听力减退40%,不得不戴上了助听器。可他欣慰的是,他和他的职工们所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是:14口稳产井日产原油57.73吨,当年实现税利130.686万元,成了县上的第一税利大户。
14口油井流淌着石油,也向全县人民流淌着财富和希望。轻伤不下火线的“铁人”钻采公司,犹如一枝绚丽的奇葩,在大漠深处放射出晶莹的光泽。他们用“血染的风彩”,把现代化的崛起带给了定边人民。
只有开始 没有结束
不前进,就意味着倒退。
向资源的挑战,给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的52名干部职工提供了充分展示人品和水平的契机,也给他们带来了可喜可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好的管理,才有好的效益”,一生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张林森和高智仁,从公司成立的那天起,就明确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规模开发为突破,以管理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的奋斗口号,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本公司特点,出台了一系列“团结是前提,改革是方向,实干是关键,安全是保证,效益是目的”的改革措施,成立了钻采队伍和生产调度及销售办公室,大胆实行风险抵押制和工作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油井生产、成本核算、原油销售等50多项上百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章,把职工良好的愿望变成公司的决策。
他们一切以能力和效益为杠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一信任,二放手,三支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各项工作充分体现“工作能前能后,机构能设能并,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运作思路,逐步使设备不断完善,技术力量和产销网络不断壮大;基本形成钻、采、销一条龙生产经营规模,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人才是最大的资本和效益。走进张林森的办公室和住宅,你会发现从床头到写字台都堆满了各种精典著作和实用技术资料,你会对他每天坚持1小时的学习规律和撰写的《尊重资产是企业的生命线》等论文而叹服,也会为他函授进修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而赞不绝口。他还倡导“哲学思想学一点,求实精神强一点,创新意识多一点”的思想,动员职工用高科技和高素质感受未来,并采取报销全部学杂费等办法鼓励职工积极参加中央和省地专业和函授院校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地组织高级专家传帮带和培训考核,努力使职工掌握地质、钻采、修井等业务技能,确保每道环节都在高科技运作中创收节支。几年来,他们公司共培养出爱岗敬业的12名优秀技术员,他自己更是干中学,学中干,成了长庆石油勘探局的高级专家也叹服的“土专家”。
致富不忘扶贫。在狠抓管理促效益的同时,他们还投资60万元,帮助14口油井所在乡村通了电,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早日与市场接轨。他们还大力扶持教育事业,先后给贺圈中心小学、油房庄中学等5所中小学捐献4万多元。张林森还节衣缩食地动员全家老少奉献1万元,帮助受贫困掣肘的五星庄小学师生提高教学质量,在社会上颇有口碑。
有钱能使鬼推磨,却收买不了张林森和高智仁的党性原则。他们大会小会强调要讲政治,并经常带病深入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做至岗位和家庭。他们还自觉取消了领导活动经费等。节约手中的每一个铜板。高智仁在主管原油销售的几年中,从来没有给远近亲属卖过一车原油,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张林森也严以律己地筑起一道严防金钱梦侵蚀的示警线,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把每笔开支和每项用人都置于职工的监督之下,通过一系列法律性操作,对资产和利益所属做出合理合法的调整。他总结出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哲语:“一切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都应坚决取缔和制止,否则,就对不起职工创造的资产,更对不起爱岗敬业、依赖企业发展的职工。”可见其人格魅力。
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在京召开的喜讯传来,张林森抚今追昔地坦露胸襟:到2000年,打30口油井,建3个产能基地,原油产量达10万吨,上交税利突破1000万元大关,职工月收入上千元,并逐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条件和措施,壮大企业规模,安置社会上一批待业青年,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面对其长远规划,面对定边县山峦间、河滩边、深沟里虽不密集,却又随处可见的能源生命,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外部环境和管理体制能有所改善,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必将有空前的飞跃和突破。
明天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