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结婚已4年了,还一直租住民房。今年初夫妻俩看中西安北郊某小区的一款户型,共造价7万余元。身为工薪阶层,手头积蓄不足3万元,他想起了住房消费贷款。向一家商业银行具体咨询后,他浑身的热情一下子凝固了。办理一笔住房贷款,并不是他想像中那样便捷,先填申请表,然后提供收入证明,所购房屋评估报告,法律意见书、综合贷款保险(包括所购房屋保险和贷款保险)、合同公证、申请审查等等,又是签字、又是盖章,真要办完这些繁杂手续,不知要跑多少次。最终购房的钱还是选择从亲朋好友处筹集。
类似小赵这样的贷款经历不单在住房信贷上面,其它如汽车、教育、旅游、耐用消费品等个人消费贷款也同样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客观现实。可以说,从1998年国家金融机构推出这一系列信贷政策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已从“量入为出”到“今天花明天的钱”逐步过渡。出现难以深入人心或一呼百应的深层原因也恰恰来自目前消费信贷的本身。
据银行界一位朋友讲,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一整套个人信用档案制度,对个人资信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个人信用评估困难,银行必然要承担很大的信贷风险,因此,银行虽有大量闲置资金,却不敢轻易贷给个人,只能通过担保手段,强化申请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审批条件等措施,抬高个人信贷的“门槛”,从而达到防范和降低风险的目的。而民间借贷则有不同。“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对个人来讲,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守信用,人格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天长日久就会赢得良好的口碑,借款也就无须繁杂的重重手续,人们也就更趋向于这种具有人情味的筹钱渠道。
银行界对于消费信贷遇到的尴尬,已经开始关注起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对每个潜在消费者进行信用评估,从而减化办理手续,已迫在眉睫。据悉,上海已进行此类信用试点,其他大中城市也将陆续开展此项工作。也许不用太久,人们购房、买车、旅游甚至上大学,都会首选信用贷款,真正体验“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带来的实惠与便捷。”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