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作明
在江苏徐州,有一个特殊群体——它不是官办的音乐协会,也不是民间发起的音乐沙龙,而是普普通通的一姓之家。
它就是被当地人称作的“冯氏家庭乐队”。
冯氏家族共30多人。这些人中,从年近八旬的老人到只有几岁的孩子,全都爱好并长于音乐,有的还颇有建树。20世纪70年代,他们就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乐队,并多次参加演出。如今,这个音乐家族的家庭乐队已发展到32人。冯家已拥有各类提琴40把,扬琴15架,钢琴25架,其中三角钢琴三架。每到周六,冯家人常常相聚一起进行排练……
搬家的旅途中他躲进火车的厕所里练琴。人们送给他一个“音乐狂徒”的外号
1954年6月的一个下午,一列六节车厢的老式蒸气客车懒洋洋地离开了济南火车站。在这列客车车厢的一个连接处,一个30多岁的瘦高的男人正对着窗外拉着一个比车厢还破旧的老式手风琴,反复地练习《马刀舞曲》的某个片段……
“车厢不是练琴房。”一个穿制服的女服务员忍受不了,走过来向他发出警告。
这个人没有说什么,甚至对服务员都没有看上一眼,他用灵活的手指在键盘上最后弹出了一串很滑稽的琶音,同时抱着手风琴转身钻进了旁边的厕所。门被他关上后,里面很快又传出了琴声……
这个人名叫冯晓舟,曾是济南市某中学音乐教师。现在他正带领妻子和儿子到徐州市落户。
冯晓舟,济南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能弹奏多种乐器。他的哥哥冯宜民供职于徐州市警备司令部文工团。这一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调他作音乐编辑,文工团的负责人说:“调走可以,条件是必须找一个音乐高手来替缺,否则不放。”这样,他就向团里推荐了弟弟冯晓舟。为了成全哥哥,冯晓舟调到徐州。
冯晓舟精湛的业务技能让同事们刮目相看。比如他能用口琴与小提琴合奏,吹出好多节奏火爆的曲子。在大家看来,冯晓舟不仅精于多种中外乐器而且还善于机智幽默的表演,是个比较成熟的多面手。而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沉溺于音乐的那种疯狂的劲头,为了练好一个曲子,他常常是整宿不睡。
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音乐狂徒”。
冯家子孙的名字全都与音乐有关,找对象的第一标准是必须通晓音乐
冯晓舟的爱人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在丈夫的影响下,她也学会了不少音乐知识。
生活上的困顿,丝毫没有冲淡冯晓舟对音乐的激情。相反,音乐让他更加感到生活的充实和进取的动力。从小耳濡目染,他的孩子个个喜欢音乐。作为父亲的他,感觉自己的使命不在于让孩子们成为音乐家,而是在于让他们成为一个懂音乐的劳动者。于是,从学歌到识谱,再到乐器演奏,他牵着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把这些孩子领进一个越来越宽阔的音乐世界。
冯晓舟常对妻子说:“热爱音乐就是热爱人类,热爱生活。”他先后共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为了表达对音乐的热爱,他把这些孩子名字全都用一种乐器的名称来命名。大女儿叫冯维琴,二女儿叫冯维铃,三女儿叫冯维筝,大儿子叫冯维笛,二儿子叫冯维管,三儿子叫冯维锣,四儿子叫冯维鼓,五儿子叫冯维钟,六儿子叫冯维箫。
在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下,这些孩子不负父亲的厚望,相继学会了视唱、练耳和乐理知识,每人至少通晓一种乐器达到专业水平。其中冯维筝和冯维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市专业歌舞团和文工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和业务骨干,长大后他们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奏员。
儿女长大后,冯晓舟立下这样一条家规:来冯家过日子,必须通晓音乐。因此,儿女们搞对象,非懂音乐者不作考虑。在这一家规的要求下,冯家儿子娶来的妻子和女儿嫁的丈夫,无不精通音乐。
到了下一代,冯家人仍用与音乐有关的事物给孩子们起名字,这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比如,冯维笛的两个孩子分别叫冯歌曲、冯歌词,冯维管的三个孩子分别叫冯爱乐、冯歌舞、冯歌声,冯维锣的儿子叫冯歌星,冯维箫的儿子叫冯歌坛……
他制作了冯家的第一架扬琴和第一把大提琴,他用政府发的救济金买来第一把小提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百姓生活水平很低,而对于像冯晓舟这样抚养十来个孩子的家庭,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夫妻俩为了孩子总是省吃俭用。
但是,这些并没有让他们感到太多的苦恼,让他们最挂念在心的,还是一个个孩子能不能通晓音乐。冯晓舟常常教育孩子:“做人要名副其实,你们的名字都与乐器有关,如果什么乐器都不会,人家就会笑话咱们。”
这话给孩子们较劲,但又何尝不是给他自己较劲呢。孩子们说,我们只有几只口琴和一把二胡,想学别的也没有啊。冯晓舟一脸无奈。因为家里除了这两样简单的乐器外,再也买不起别的乐器了。
文工团里面有一些乐器,但不准任何人拿出来。挖空心思的冯晓舟便将爱人陪嫁来的两只桐木箱子拆掉,请来一位乡间木匠,将箱子板冲开,变成一张张薄薄的音箱板。然后自己动手制作。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做成了冯家的第一架扬琴。尽管它的音色和手感差一些,但它毕竟是一架自己家的扬琴。刚一做出来,一家人对此爱不释手。孩子们终于可以跟着父亲学习打击扬琴了。
后来,冯晓舟又制作了冯家的第一把大提琴。
音乐,每一天都在伴随着冯家人的生活。大人的休息时间、孩子们玩耍的时间往往都被识谱、试弹、指挥、合奏所占据。一家人的大大小小为音乐所累,也为音乐所乐,他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俨然每天都置身于一个特殊的音乐课堂里。
当然,孩子多,乐器少,捉襟见肘,一直困扰着冯晓舟。
1965年春节前,冯晓舟所在的街道的领导和几位工作人员来到冯家,为这家“特困户”发放了28元的救济金。他们说:“这是党的关怀,给孩子们买点衣服和细粮吧。”
但是,冯晓舟却用这些钱买来了一把小提琴。冯家的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轻轻地抚摸着这把精致华丽的小提琴,像得到了一件稀世宝贝,生怕一不小心弄坏它。
街道的干部和一些群众知道后却不理解,这样说:“这一家子人,不过日子,就认玩儿。不值得可怜,救济他们干啥。”
冯家的孩子们想,过年了,我们终于可以学习小提琴了。
乐器渐渐增多,冯家人刻苦练琴,常常进行四重奏的排练,后来他们成立一支家庭乐队
在家里,冯晓舟简直是一位严肃而又和蔼的教师。他写出了一条家训,让儿女们背诵下来:“一天不练琴自己知道,两天不练琴朋友知道,三天不练琴观众知道。”他每天都严格要求子女们勤于练琴,让他们在音乐方面多下工夫。当时他家住在五楼,每天都要到楼下拎水,这种活计每天都由冯晓舟自己来做,从来舍不得让孩子去。邻居们对此不理解,他说:“孩子们要练琴,不能伤着他们的手指。”
后来,冯家的小提琴、中提琴、扬琴、双簧管等乐器渐渐多了起来。这些乐器,都是一家人靠省吃俭用买来的。有了这些乐器,冯家人练琴的劲头就更足了。
当时充满“左”的思潮的社会环境还不允许练习国外的无标题音乐曲目,如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的好多优秀作品,人们很少见到,就更不用说练习了。好像当时社会上只需要样板戏音乐和一些民族音乐。冯晓舟将样板戏的不少片断都改成小提琴曲或四重奏曲,让孩子们练习演奏。
一次,冯晓舟从文化局长手里借来一本《开塞小提琴练习曲》,这本曲子在当时很难见到,一家人如获至宝。但是人家说第二天就要拿回去用,一家人便全部发动起来,用毛笔把琴谱写在用来写大字报的“大版纸”上,然后再把它一张张地贴在墙上。大家一天一夜没有休息,终于把这本琴谱全部记录下来,结果墙的四周全是五线谱。这样,大家就可以对着墙壁练小提琴曲了。
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再加上一把大提琴,是标准的四重奏编制。当时,冯家人已有了这个条件。从此,他们常常在一起进行四重奏的排练。
70年代,他们成立了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家庭乐队。
冯家人纷纷攒钱买乐器。这支家庭乐队渐渐壮大,常常应邀演出,不少人向冯家人拜师学艺
在冯家人的努力下,乐队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徐州市的许多文艺演出常常有冯家的家庭乐队出场。他们的四重奏和小提琴独奏、协奏相当出色,常常赢得观众的掌声。
冯家几个兄弟姐妹,在十几岁的时候便相继被选拔到市歌舞团和文工团作专业演奏员,并成为业务骨干。其中,冯维筝和冯维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这两家单位的首席小提琴手。
冯家的几个兄弟按照家规,相继找到长于音乐的伴侣成家立业。这样冯家的家庭乐队的规模也在渐渐壮大。
1979年秋,冯家老五冯维钟准备结婚,他的爱人也是一个很出色的小提琴手。大家为他们凑足了2000元钱,让他们买点家具和电器。两个人经过商量后,用这些钱买来一架钢琴,这样一来家具和电器就买不成了。冯晓舟知道后,对儿子和儿媳大加赞赏:“冯家人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冯家人的生活条件开始得到改善。而这家人一旦有了钱,就开始消费到乐器上。一个个小家庭一直保持着原本的简朴,但他们都相继买了比较昂贵的钢琴和小提琴等乐器。到后来,他们还买来了高档的小提琴和三角钢琴。冯晓舟说:“这些儿孙们从不比吃穿,比的是看谁拉琴弹琴好,看谁买的琴好。”
1991年10月,冯家的家庭乐队在市大礼堂为残疾人募捐举办了音乐会,每晚一场,为期一周。这时这支乐队已发展到了20多人,能胜任多种中外乐器演奏和多种形式的演奏,这在当地轰动一时。后来,这支乐队常常被一些单位请去表演。
冯家人定下这样的规矩,不论到哪儿演奏,一律“自备干粮”,同时拒绝任何报酬。他们出色的演奏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共鸣,而且更激励了不少人和家庭学习音乐的信心。有不少人,特别是孩子向冯家人拜师学艺……
子孙大都考上艺术院校,乐队让冯家人亲密无间,他们要建成一支家庭交响乐队
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冯家的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一家人的培养下,冯晓舟的十多个孙子、重孙几乎全部先后考入南京艺术学校、江苏师大艺术系等院校。这些冯家的后起之秀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后,又给冯家的家庭乐队带来了新的气息。他们毕业后又大都回到徐州工作,而成为这个家庭乐队的新的中坚力量。
几十年来,这个家庭乐队一直充满着合作的气氛。冯晓舟说:“乐队最需要合作,它使我们冯家人的兄弟姐妹、婆媳妯娌间相处得十分和谐。即使有不快的时候,只要在一起激扬地演奏,就一切都释然了。”每天春节,冯家人的拜年方式很特别,只要求给老人演奏一首乐曲,来表达问候。
近几年来,冯氏家庭乐队每年都有十几场的演出。去年,他们曾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文艺晚会。如今,这个音乐家族的家庭乐队已发展到32人。冯家已拥有各类提琴40把,扬琴15架,钢琴25架,其中三角钢琴三架。乐队指挥冯维钟对记者说:“我们准备再上档次,几年后能够演奏交响乐。那时我们的乐队就是冯氏家庭交响乐队了。”
(作者声明:严禁转载、转发、网摘,违者必究)
(照片说明:冯氏家庭乐队近照 冯维钟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