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耀进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国家药监局长郑筱萸说,去年全国共查处假、劣药品案件4.86万起,涉案金额4.72亿元。另外,这4.72亿元的假药是已经查处到的,还有没查出来的呢?显然,市场上流通的假药绝不仅此。
人不是神仙,不可能不生病;生了病当然要看医生和吃药,这是没办法的事。然而,当你生了病花钱吃的是假药、劣药,此时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仅仅是不安、愤怒抑或是无奈?
说句公道话,国家这些年来打假力度不可谓不大,要不然去年也不会有4.72亿元赫赫的战果;况且每年还有一个让消费者欢欣鼓舞的节日——“3·15”,老百姓可以在这个节日里看到打假的希望和曙光。尽管如此,我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假药、劣药越打越多?
《北京青年报》的一位记者同仁在采访中的冷遇,突然使我茅塞顿开。
这位记者近日采访了三家有药品被假冒的知名制药企业。在采访过程中,却有两家企业明确地告诉他不能接受采访。问其原委,企业担心市民知道了自己的名牌药有假药而不敢买。另一家企业倒是接受了采访,但该企业与记者来个“君子协定”,报道时绝不能刊登药品和企业的名字,否则谁敢买他们的药。这真是一个活生生的“李逵怕李鬼”的故事。
“李逵”都怕起了“李鬼”,这假药、劣药能不猖獗吗?!
不能难为企业,更不能责怪企业,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不能因为媒体曝光假药、劣药而砸自己的牌子,到头来弄了个鸡飞蛋打。如此苦衷,只有企业自己有着更加难言而切齿的体会。
让人难堪的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一民间谚语也在知名医药企业里灵验了。南方有一家大药厂生产一种治疗皮肤病的软膏,市场销路很好,品牌也打出去了。然而,没过多久,这种软膏便被造假者盯上,而且以假乱真,生产批号、防伪标记与真的一模一样;更绝的是,假药的印刷质量比真的还要精制,老百姓是根本分辨不出来的。这家药厂的负责人悲叹道,他们研制这种药花了几千万元,如改造生产条件、提高质量标准,还有大量宣传成本,而一个造假小厂几乎没用多少成本就轻而易举地抢占了他们的市场。名气越大、广告做得越火的药品,越容易被造假,这几乎是铁定的规律。
沈阳延凤制药厂曾是我国第一家生产“复方头孢氨苄胶囊”的企业,名声赫赫。该产品曾在沈阳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但好景不长,很快就有假药上市。该厂可以说费尽心机,在外包装、销售点等方面进行严加防范,但最终未能逃脱掉假药的冲击。尤其是,当这一消息被本地媒体曝光后,真药反而无人问津了,仅半个月损失就达150万元,把厂家弄得苦不堪言。此后,企业一蹶不振,猖狂的“李鬼”把一个活生生的“李逵”打倒了。
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一个悖论:如果企业都不愿意曝光,都害怕打假,那么制假者不会自动消亡,甚至更加猖獗;反之,如果企业“揭竿而起”,又会落得个惨败的结局。这假倒底还能不能打?
也许,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正是打假者无法逃脱的宿命及悲哀。
那么,难道这假就打不了?肯定不是。君不见地方保护主义,制假者与打假者相互勾结以及官员腐败等诸多案例,我们就不难看出谁提供了制假者生存的土壤,谁又是制假者的保护伞?因为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决,只要我们在流通领域里把假药堵住,假药绝不会如此泛滥。可见,我们在打假问题上,肯定是那个环节上出了毛病。
回过头来想想,如果去年我们未查出4.72亿元的假药,如果我们把这些假药都吃了下去,那将是什么样的后果?这样想来,这又不完全是“打假”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