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上海人为什么买得起房

●让了一块利,活了一盘棋,存量住房机制激活“休克”房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打开通向“家园”的希望之门●既让利,又贴费,政府为老百姓降低购房“门槛”

2023年10月12日

整个90年代,上海有近200万户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住房。截至目前,上海个人购房率已超过93%。人们羡慕之时不禁发问:普普通通的上海市民,为什么就能买得起那动辄数十万的住房呢?

其实,1991年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起步时,还是全国住房最困难的城市。很多上海市民做梦也没有想到,短短10年里,自己可以买一套真正属于个人的住房。

上海住房制度改革砌起的第一块砖,是向市民出售公房。

现住闵行区莲花公寓的郑春华,1995年初花1.3万元,买下自己居住多年的位于长宁区的一套两室户老式公房。从承租人一下变成拥有房屋产权的业主,老郑十分感慨这关键的一步:“房子尽管旧了点,可真正属于我自己了。”去年,他又将这套公房在二手房市场出售,以19万元的价格成交。有了这19万元打底,在同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的老郑夫妇又在莲花公寓买了一套106平方米二室二厅的新房。总价39万元,支付了公房出售得到的19万元后,老郑拿出了10万元积蓄,贷了10万元10年期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目前夫妻俩每月收入加起来3000元左右,每月还款1040元。老郑心满意足地说:“我们这个三口之家这么快就有了一套大房子。要是没有房改,没准我今天还在排队等分配呢!”

郑春华说的旧公房,其实就是原来单位分配的公有住房。像他这样从住公房到买公房,又从卖“公房”到买新房,逐步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在上海很普遍。1993年,成套独用的公有住房出售开始在全市试点;次年就推开公有住房出售,给购买公房的市民以私有产权。1996年以后,上海开放市民已购公房上市交易和不可售公房差价交换,由于公房是以政策价和优惠价出售,而居民所购公房上市是以市场价成交,因此,很多市民从中可获取较大的差价利润,积累起了贷款买新房的“本钱”。就在这售让和调换间,老百姓朝着越住越新、越住越大的自主买房的梦想步步靠近,住房的商品化、市场化观念日渐形成。

曾参与设计上海房改方案的原上海市建委副主任叶伯初说:“公房对政府来说其实是包袱,政府既管不好,又管不起;以适当的价格把公房卖给市民,政府的负担轻了,市民也有了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机制活了。所以,上海在存量住房机制的改革上,是‘让了一块利,活了一盘棋’,房改由此步入了越来越顺畅的良性发展轨道。”到去年底,全市已有75%以上的可出售公房基本售出。

住房公积金制度打开购房者的希望之门

上海市民踊跃买房,并不是他们有多富。上海市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1718元。尽管上海人实实在在地过着“小康”生活,但即使倾其所有,买房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很多上海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职工家庭,之所以能买得起价位数以十万计的住房,还因为有“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这一政策性金融品种在撑腰。

住在杨浦区的崔振风夫妇,两人的月收入加起来也就2600元。从结婚起,他们就和父母亲一起住在仅2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女儿都上中学了,还是三代同堂。1999年10月,他们申请了15年期限的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10万元和商业性贷款4万元,单位补贴6万元,又拿出多年积蓄10万元,总共花了30余万元,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新房,了却了一家老少的夙愿。

自1997年5月上海率先推行公积金制度以来,这项造福于民的制度已覆盖除农业户口、城镇个体工商户外的所有上海在职职工。家住浦东的杨建弟说,原以为买房高不可攀,也不习惯借钱背债,现在有公积金垫底,心里踏实了许多。这位当年在浦西只有“一张床”、饱受住房之苦的“老上海”,前年通过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在浦东买下了一套110平方米的宽敞新房。他又把市中心的老房子出租,租金用来偿还贷款,一家5口过得轻轻松松。

目前,全市已有36万多户中低收入家庭,借助住房公积金贷款,圆了新房梦。见证上海公积金制度发展的原建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吴盛裕估计,至少有150万上海市民从中受益。现在,上海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占公积金贷款总量之比,由初期的不足5%达到去年底的98%。

从“让一块”到“贴一块”,政府以人为本的改革举措,让市民从房改中得到了实惠

上海市住房委员会副秘书长吴政同教授说:“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政府利用市场杠杆,调控房价,合理降低开发商利润,使平均房价逐步接近市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减免各种税费,甚至贴费,降低开发商的建设成本和老百姓的购房成本。在房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政府还千方百计地多给老百姓让利,降低购房‘门槛’,尽力创造住房消费的良好市场环境。”

深受其益的市民唐海民,至今保留着3年前购房的单据:总价49万元的新房,缴纳的税费主要有:文件登记费100元,贷款保险费4335元,贷款抵押费200元,交易契税3652.94元,交易手续费389.65元,印花税243.53元,合同贴花5元,工本费及其他费用100多元,修缮基金3452.6元。他说:“共计12478.72元的税费,仅占总房价的2.5%,我们承受得起。”去年起,上海又推行了促进购房消费的退税政策,夫妇俩还可退个人所得税1.5万元。唐海民说:“政府把我们心里想的都做周全了。”(据新华社)

上篇:书写人生意不倦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5/20010501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5/01/29697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