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云阳镇樊尧村是一个350多户、1518口人的自然村,昔日是片荒凉的蒿草地、盐碱滩。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都源于该村的领头人张学民。
1994年,20岁就担任生产队长的张学民被推选为樊尧村村委会主任。面对一头是1500多人极欲脱贫致富的欲望,一头是落后的经济和村上散漫的烂摊子,多少个不眠之夜,张学民和村组干部们如兄弟般在自己家里开会商谈怎样才能将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集中起来,群策群力,发展樊尧经济,怎样才能为群众多办些实事、好事。
张学民首先带领村委会一班人组织全村劳力,在村子和田地里打井、整修水利渠道,修理排水沟,使粮食生产全面提高,在村中心街道装了40盏路灯,给群众修了门前的进户小桥。一件件实事,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机遇往往垂青于干事业的有心人。为了尽快启动大棚菜的发展,张学民组织村组干部给群众开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与动员工作,讲解村委会各种优惠政策……。经过一番努力,干部带头,群众筹资,很快落实了420个大棚菜所需的120万元巨额资金。奔赴山东省从研究所高薪聘来专家,从西安请来研究所的教授,给群众讲课,在田间手把手教大棚菜的做务及病虫害的防治。很快,在公路两旁,蔬菜大棚一座挨一座,连成一片。座北向南的蔬菜大棚,白色或淡绿色的塑料薄膜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光,大棚外天寒地冻,走进大棚温暖如春,脆绿的菜叶和藤蔓上挂着闪闪的露珠,脆生生的黄瓜、西红柿、嫩黄的韭菜、芹菜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地还是那么多的地,人还是那么多的人,但今日的一亩菜园收入相当过去种粮食10倍的收入,樊尧村的大棚菜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村民的日子很快好起来了!乡亲们露出幸福的微笑……。为了沟通信息,搞活流通,保障蔬菜生产和销售可持续发展,先后投资104万元一次安装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30部。现在,全村已发展电话50部,大大方便了菜农和客商。村上投资25万元,新建一座集办公、接待、服务、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大楼。全村所有生产路段进行了砂石化处理和改造。建起了仿山东寿光县先进的半地下保温、隔热高效持久的标准示范围。建设占地2000平方米、30多间两层园林式敬老院。樊尧村的大棚菜不断发展,产量不断增加,名气传遍四面八方。当周围的人们纷纷将羡慕的目光和赞誉投向樊尧村和张学民时,张学民又在思考着新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他看到菜农们要将蔬菜拉运到七八里以外的云阳镇或县城去出售,既费力又耽误农时,张学民便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村民们都种上了大棚菜,何不建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呢?经过几次讨论,他的设想得到村委会干部一致通过。便迅速投资16万元建起了占地5亩的蔬菜批发市场,用水泥和砖块修建出平整的交易市场,按区域划分,过秤、停车、装箱、结算等服务一条龙。如今,从早到晚,这里人声鼎沸,蔬菜交易繁忙,日成交额达1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