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投资环境现在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热门话题。政府要了解和解决投资环境中的问题,和企业的沟通十分重要。但记者在最近的采访中了解到,西部一些地区的政府和企业沟通不足,企业遇到的不少影响投资、经营的问题,政府部门不了解,不能及时解决。一些企业负责人呼吁,政府、社会要多听听企业的呼声。
不久前,记者参加了西部某市市政府组织的一个座谈会。会议请来政府主管领导和当地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主题是座谈刚刚出台的一项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出乎主办者意料,一下午的会议,几乎就成了企业的“情况反映会”和领导的“现场办公会”。企业负责人争先恐后地向在座的领导反映他们遇到的“干扰”和办事的不方便。会议一直开到晚饭时分,许多企业负责人仍有些意犹未尽。
一位没来得及发言者有些遗憾地说:“今天是个好机会,可惜时间太短,没轮上”。其他几位企业负责人也表示,政府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能够直接面对面的机会太少了,政府应该多创造一些这样的沟通,多听听企业的愿望和呼声。
记者在过去的采访中,也曾多次听到企业反映,找领导难,找政府难。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企业和政府接触只有三种渠道:一是工作中的一些往来,如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在一些公共社交场合与政府官员偶然碰头会面;再就是少数个别场合的汇报、会见。但更多企业遇到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却找不到反映的机会。耽误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去年以来,西部不少省市政府都设立企业投诉机构,旨在及时了解、解决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对此表示欢迎,但也有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通过这种渠道反映的问题,走完一道道程序后,到了实际解决环节,常常需要很长时间。他们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主动地多到企业走一走,多听听企业现在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也能使政府制订、出台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更有针对性。
据了解,西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已成为海内外投资的热点,一个主要原因是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区管委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以西安高新区为例,目前区内已有近3000家企业,其中超亿元企业已经有45家。为什么企业愿意入区,这里的企业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原因很简单,企业想到的,管委会想到了;企业没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管委会经常派人到各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需要,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而且还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开座谈会,听取企业对管委会的意见。
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说,多与企业接触,多听他们的呼声,就知道该怎样为企业服务了。如今,区内企业不会受到任何不合理的检查、干扰,管委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甚至像为企业打扫卫生、更换灯泡、送快餐、疏通下水道等细小琐事,都有管委会组织的专项服务机构来完成。
西部大开发要实现西部资源的重新组合、配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是企业。如何加快扶持企业发展,西部各地的政府都很着急。但政府不应仅限于开几个大会,发几个文件,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改善投资环境,而应多下去听听企业的苦恼和呼声,多深入企业现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建立政府与企业及时沟通的制度,使投资环境改善能够尽快见到实效。 (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