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平的外号叫“黑脸”,得名的原因有三:一是他肤色较黑,加上整日东奔西跑,日晒雨淋,那张阔脸就更显其黑了;二是他嫉恶如仇,以手中的如椽之笔扬善除丑,在新闻记者被称为“焦青天”(指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社会大背景下,他“对于邪恶,我胆很正”,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黑老包”及当代优秀纪检干部姜瑞峰有相通之处。黄亚平多年的同事符红霞为此就曾写过一篇《黑脸黄亚平》,了解他的人读后都觉得“黑脸”一词概括地很传神。
黄亚平是一个敬业的人。他已经跨入不惑之年,却依然保持着刚刚入行的那种冲动。他很像一名警惕的战士,思想和精神始终处于临战状态,一旦发现线索,就像猎豹捕捉猎物一样迅速出击。看到黄亚平在新闻这一领域如鱼得水,不知内情的人都以为他是科班出身,孰不知黄亚平原是半路出身。1987年,一次极其偶然的接触,他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四处寻找新闻线索,“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
1990年,黄亚平与他人合写的《汉城墙在哭泣》、《“锦旗热”的思考》两篇稿件先后获得全国晚报好新闻奖。1993年10月,黄亚平进西安晚报成了一名记者。1994年晚报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并成立了夜间记者站,黄亚平成了全天候的骨干记者。从此只要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道路远近,不论刮风下雨,他都迅速奔赴现场。他笑言自己像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忙。报社给他定的工作量是每月发11篇稿件,实际上黄亚平每月发稿量都在40篇以上,从去年上半年到现在,他每月发稿更达到60篇以上。他的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报道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先后有30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
从事新闻工作,除了辛苦之外,还要冒一定的危险。去年11月5日,黄亚平得到线索,西安北郊未央宫乡东张村菜地里有黑心人用泔水熬“清油”,他就和“黄亚平热线”几句记者赶去暗访,作坊主不仅高声叫嚷拒绝记者调查,还蛮横地关上院门,想把记者锁在他家的院子里。记者们冲过去拉门时,作坊主竟用砖头向黄亚平头部砸去,他本能地用左手一挡,砖头没砸住他的头,但左手红肿了好几天。稿件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不断有读者打热线电话,对黑心人进行谴责,有热心读者还把创可贴送到报社,希望记者伤口早日愈合。
黄亚平把此类危险和困难从来不放在心上。他坚信邪不压正。有些人扬言要打断他的腿时,他没有胆怯,在单枪匹马遇到乱罚款的市容人员时,他挺身而出。这不仅因为他干的是维护正义和良知的事情,也因为黄亚平严格要求自己,没有通过采访谋取私利。曾有被采访者把他拉扯了一里多路,他没留下来吃饭。曾有被批评的单位给他塞钱,他义正词严地说:“你们认错人了”。他喜欢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上路。
难怪西安晚报徐丽莎这样评价黄亚平:“我不敢说黄亚平是西安晚报最优秀的记者,但我敢说黄亚平是西安晚报最令人服气的记者。”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