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也许没有卖报这一行。然而,不知起于何时,宝鸡市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一群卖报人,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卖一份报纸,少则几分,多则几角。为这几分几角,风里雨里,他们一路路奔走。——卖报,卖报……
高一声,低一声的叫卖,喊出了虽不辉煌,却也坚强,虽不神奇,却也崇高,虽不悦耳,却也撼人心魄的人生非凡乐章。
那是隆冬的一个下午,寒风飕飕,春节临近,人们手忙脚乱地置办着年货。一位中年妇女,捧着一叠在街头转了一天还没有卖出去的报纸,堵住我问:“要报吧?”身后一儿一女紧跟左右,缩在袖筒里的小手冻得彤红,双双捧着报纸,张着干裂的嘴唇一齐向我喊:“要报吧!”,“要报吧!”两双眼睛,企盼地盯着我。我问小男孩上学了没有,他母亲说:“娃才5岁。”我问女孩多大了,为什么没有上学?她告诉我:“8岁。放假了。”她妈接过话来:“过年就开学,正愁学费哩。你要报吧?”看我没有卖报的意思,转身就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了。只是,那孱弱和幼小的不同的三个身影,至今还在我的眼前晃动。
83岁的马桂兰,一字不识,拿着《宝鸡广播电视报》却喊着《生活早报》向过往行人声声叫卖。好心人说:“这样大的年岁,在大街上就是伸手要线也不为过。”老太太连连摇头,她说:“过去,我是干部,居民组组长、卫生委员、治安员都当过,还给八路军扭过秧歌唱过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们记得不?那是八路军教我的。我这一辈子,再苦再难,没有向人伸过手。老头子‘文化大革命’后期就病故了。我卖过水果,摆过茶摊,也捡过破烂,现在卖报纸,虽说一天连10块钱都挣不到,可也是自己挣来的。我老了,政府给我发了寿星证,坐公共汽车,上公共厕所都不要钱。”
李西应是宝鸡县林园乡同心村的农家妇女,农闲时节,她和丈夫就到城里来挣钱。她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大学已经毕业,二儿子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孩子十分争气,深知父母为他们上学付出的艰辛。现在大儿子每月除了自己的生活费,把余下的薪水统统寄给了父母。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家农民,供两个大学生,你想想有多难。你说现在好了,这好是苦日子熬出来的。”她这么说着,也这么爽朗地笑开了怀。笑声未落,她又喊起了——卖报,卖报……
(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