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1990年从部队复员到陕西玻璃厂,分配到切装车间当了一名普通的切片工。切片岗位是玻璃生产线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人称“刀山”。刚出熔炉的玻璃不但烫手,而且锋利如刀,小则烫伤、划伤,大到断筋伤骨,很多人想着法子想跳槽走人,可杨文从上岗那天起,就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这座“刀山”,虚心跟老师傅练习切玻璃,改欠片,别人干四小时,他一练就是八小时,下班后还认真钻研工艺原理和设备理论。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熟练地掌握了切裁技术并第一个走上了机台独立操作。从此一干就是十二年,并先后创造了十八次月度生命指标第一,八次技术比武第一,五次劳动竞赛第一。
杨文在管理上也有自己独到的一套。1994年被职工民主选举到带班工长的岗位上后,为了扭转切片工段的落后局面,他先后学习了武汉玻璃厂、株州玻璃厂等兄弟单位的现场管理经验,记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在各班组轮流蹲点二十余次,列出三十多项整改项目,并制定了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和量化考核目标,目的明确,责任到人。他在工段建立起“三级质量保证网”,把自己明确列为一级责任人,公开奖罚标准,带头接受群众监督。为了彻底打破“大锅饭”,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他大胆实行工资与产量、切装率双向挂钩的新的计件工资分配方案,从每位职工岗位工资中拿出50元作为二次分配基数,每班在完成计划产量的前提下,切装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给班组奖励100元。另外,加大改欠奖励力度,每班多改欠1.5重箱玻璃,奖励1元。同时,加强一级品率的管理,一级品率比计划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奖励班组10元。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切裁率由试生产时的79%提高到97.5%,每月超计划切裁7.5万重箱,一级品率由试生产时的10%提高到40.5%,每月多改欠板175重箱。
当2000年度“厂级标兵”的荣誉再次落到杨文头上的时候,他依然忙碌在座座机台之间,他的身影依然是那样的平凡,然而,这正是一个伟大生命的魅力所在。 ■马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