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国际机场。一架A320大型客机停在机场,32岁的机长吕建安坐在驾驶室,按规章做好了起飞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塔台,2123飞北京,准备好了,推出开车?”
塔台回答:“可以推出开车。”
庞大的飞机被牵引车推向指定的停机坪,停稳。吕建安再次进行了飞行前的检查后,起动发动机,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飞机冲向跑道,昂头,冲上蓝天。
1990年,吕建安从民航飞行学院毕业,就在西北航空公司工作。他先后飞过运五、运七、图-154、A300、A320。30岁当机长,也是西北航空公司当时最年轻的机长,已飞过6474小时。
不少人认为:飞机在一望无际的天空飞行,又有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GPS自动导航系统,驾驶员坐在舒适宽畅明亮的驾驶室,一定是比较轻松的。而吕建安不这样认为:飞机虽说有先进的自动控制导航系统,但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驾驶员仍要有应变能力和高超的驾驶技术。如:下雨时,空中的气温常在零度以下,机翼易结冰,会改变飞行的方向。你必须随时注意观察,打开加温设施,保证机翼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
我问:天气变化多端,对一名驾驶员来说,你是如何面对呢?
吕建安说:飞行最担心的是风速,空中气流一大,飞机就会产生摆动,你要设法稳住飞机。这时会有乘客误认为:驾驶员的技术不行,实际不是这样。前不久,他到银川,当地风速16米/秒,而且是侧风,飞机降落要稳落在跑道中心,难度就很大。他几乎是将飞机侧着身平稳降落的。当问到最难的一次飞行经历时,吕建安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年飞麦加。过红其拉甫山口时,因当地海拔高,飞机与地面垂直距离仅有3000米,飞行很低,机动性差,机身一直在颤抖,飞机的增压系统一旦抖出毛病,飞机非掉下来不可。他凭着责任心、过硬的驾驶技术,加上百分之二百的努力,驾着飞机,顺着山沟飞行,最终使飞机安全降落在麦加,保证了200多名穆斯林兄弟如期朝圣。飞机加满油,他又连续飞行7个多小时,晚上12时降落在咸阳国际机场。
说起家来,因经常飞行顾不上家的吕建安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他妻子邵丽娜是空姐,两人有时五六天也难得一见。经常是你回来,她就走;她回来,你就走。他们有一个小女儿挺可爱,已满10个月。说到这儿,吕建安一脸的喜色。我问:“你经常外出,你女儿还认你吗?”他笑着说:“当然认。否则我心里就更不好受了。”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