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袋上标明95%的出芽率,可长出的苗却是稀稀拉拉的,一检验出芽率竟只有3%。面对自己辛劳过但却很难有什么收获的田地,王建利满脸都是气。
面对眼前稀稀拉拉的玉米幼苗,王建利无奈地说:“农民是大地的耕牛,辛苦我不怕,单怕这害死人的假种子,辛苦流汗却一无所获,对于售假种子的人,我一定要投诉、上告,用法律来维护我的权益”。
5月12日,记者来到了家住长安县黄良乡东湖村一组的王建利家中。面对记者,无言的王建利将我们引到了他所种的薄膜玉米地,只见光秃的土地里零星长有几株玉米幼苗,塑料薄膜也被掀开抛在一边。
据王建利讲,今年2月份的一天,他无意中从一家权威广播电台里收听到黑龙江某农业科研所有良种出售,想靠优质种多打粮的王建利就立即打电话与该科研所联系,不久对方邮来了一些资料,上面注明种该科研所良种每亩薄膜玉米可收入3500元以上。面对如此优质的“良种”,王建利决定购买10公斤种子,其中“白如蜜”5公斤,“黑包公”2.5公斤,“白如雪”2.5公斤。476元钱汇去后不久对方很快邮来了种子,为了抢时间,他请了村里许多人帮忙,终于在5亩2分地里种上了薄膜早玉米。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半个多月过去了,只有“白如雪”全部出苗,“黑包公”只出了多半,而包装袋上标明出苗率为95%的“白如蜜”,却只长出了稀稀拉拉的一些幼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王建利赶快给黑龙江的那家农业科研所打电话询问此事,而对方却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答应可以再免费寄一些“白如蜜”种子。可是第二次邮来的种子与以前的一样。无奈王建利再次打电话询问,该科研所又寄来一些种子,这次他留了个心眼决定拿一些种子去检验。
4月23日,王建利把种子送到了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检验。4月30日,检验结果出来了,发芽率竟少的只有3%,离国标85%差了许多,检验报告结论为:该种子样品发芽率不符合GB4404.1—1996规定。
王建利讲,他从3月25日开始与该科研所协商,他们只答应赔偿买种子的钱350元(除去买合格的“白如蜜”的钱)。在这协商其间光电话通了几十次,电话费300余元,对他这样一个农民家庭实在承受不起。如果该科研所再拖而不决,他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权益,要求按“白如蜜”3亩,“黑包公”1亩,每亩3500元进行赔偿。
最后,王建利表示:“如果打官司,就算倾家荡产也要进行到底,让那些坑农害农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本报记者 邰荣军 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