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珂影 郭永利
她是我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她8岁就打破一项吉尼斯纪录;她是个聋人,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看对方口型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更让人称奇的是,她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还会电脑。
2001年3月28日,她接到世界最好的聋人大学——美国盖特劳大学读硕士学位的通知书。从无声世界到有声世界,到底有多难?如果今天她站在你的面前,你决不会感到她是个残疾人。这一切都归功于伟大的父爱。大学
2001年3月28日,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周婷婷拿到赴美签证,半年后将到世界上最好的聋人大学——美国盖特劳大学读硕士学位,新华社就此向全国播发了一条消息。
可是,许多人不知道,做为聋人,她没上过聋人学校,用其父亲特殊的教育跨进了重点中学,又被破格保送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
一、铁树开花,终于让女儿张口说话了
周弘是南京市某厂技术员,1980年6月29日,他的宝贝女儿周婷婷降生了。女儿是个美丽的小天使,她的出现,给这个温馨的小家平添了许多快乐。周婷婷一岁半,被送进了厂幼儿园。一天,他突然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女儿发高烧被送进了医院。
周弘匆匆跑到医院,见女儿在医院又哭又叫,医生告诉周弘,医生刚刚给女儿打了一针庆大霉素,可能有点疼,等过一会儿就不疼了。
哪知,一个疗程下来,女儿的病好了,周弘却发现女儿一点听力都没有,任爸爸,妈妈怎么叫她,她都木呆呆地没有任何的反应。周弘抱着女儿失声痛哭,肝胆欲裂。
女儿没有听力,听不清小朋友的讲话,不能与周围的孩子沟通,在幼儿园里总是孤零零的。每当周弘看到这些,他的泪水就止不住往下流。
他想,随着科学的发展,女儿的病一定能够治好。南京、北京、上海,只要打听到能治耳聋的地方,他都要背着女儿前往。可是每每都是希望而去,绝望而归。
一天,周弘带着女儿到上海一家医院治病,这家医院的住院条件很差,几十个孩子、家长住在一个屋里,周弘把一领破席子伸开,安置好女儿睡下。周弘睡不着觉,就着微弱的灯光,拿出一本教育孩子的书《幼儿才能开发》看。书中介绍说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智力相差无几,关键是父母或老师有没有找到教育孩子的良方。此书是日本一位著名教育家写的。周弘完全被这本书迷着了,他决心要寻找到教育女儿的良方。
婷婷在学说话之前就丧失了听力,所以对语言没有任何概念。十聋九哑,周弘不愿看到女儿也成了哑巴。婷婷三岁时,他和妻子开始培养她说话,希望有一天,女儿也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亲口喊一声“爸爸”、“妈妈”。
可是,几年来婷婷早就养成了用手指指划划地习惯。周弘夫妇从一部电视片中得到灵感,他们用食物引诱逼婷婷开口讲话,最初拿着婷婷想要的东西引诱她开口说话时,她不是哭泣就是放弃追要。一天,午休后的婷婷,感到有点饿,自己起来指着床头的饼干盒子,意思是要吃饼干。
奶奶抱着饼干盒子,引诱她:“饼干!”、“饼干!”婷婷坚持不说,只伸着小手要,奶奶铁了心就是不给。婷婷“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几分钟过去了,一老一少,一个眼泪模糊,一个泪流满面,但奶奶依然抱着饼干盒子,不懈地重复着“饼干”两字。
婷婷停止了哭泣,嘴唇蠕动了半天,终于含糊不清地吐出两个字:布旦。
布旦之后,周婷婷终于开启了语言大门,到了六、七岁时,竟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语言了。
二、正常学校里的特殊学生
生活是个大课堂,女儿哭,他就写“哭”,女儿笑,他就写“笑”字,女儿指着星星,他就写“星星”,女儿指月亮,他就写个“月亮”给她看。
有段时间,周弘带婷婷在上海接受治疗,妈妈来探望了一次,走的时候,爸爸和婷婷到车站去送。火车没开的时候,她与妈妈有说有笑,当火车刚一开动,婷婷的泪水哗哗地流开了。父亲心里很难受,可他不忘教育女儿,在婷婷手上写下“依依不舍”四个字。
这种方法,被周弘称为“母语玩字法”。他用这种方法,在女儿手心手背、衣服上到处划满了字,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学习识字。五岁多时的周婷婷就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婷婷6岁,到了该入学的时候了。送她到聋哑学校,婷婷将永远摆脱不了那个无声的世界,要想回到正常人群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说,送婷婷到正常的学校,别人会要她吗?她能适应学校生活吗?
周弘心里难受极了,也矛盾极了。经过谨慎考虑,他决定送女儿到正常小学去读书。
有的学校一听说送来一个聋女,头摇得象拨浪鼓。还有一位校长听说周弘要送婷婷到他学校上课,张大眼睛问周弘:“什么?你不是开玩笑吧。”
周弘让这位校长别紧张,他给校长讲了女儿张口说话的事,讲了他们家如何不易,目前已教会女儿认识了3000多个字,并保证女儿能跟上课。
这回轮到这个校长惊讶了,他分明看到面前立着一位伟大的父亲,并钦佩地点头同意了。
女儿听不见,不知道什么是上课,什么是下课,不知道同学们说的什么,老师讲的是什么,如果那样,女儿怎么学习?
为了让女儿迈开这一步,每天的课程,他事先在家给女儿演示一遍,婷婷与奶奶在台下听。通过模拟,让女儿熟悉习惯后,再带女儿进课堂与同学们一起听课。
婷婷是个特殊的孩子,为了确保万一,为了保证婷婷能跟上学习进度。奶奶每堂课都在教室最后一排陪读。
就这样奶奶整整陪孙女读了一年,婷婷也适应了学校生活。
三、周弘的“天才教育”方法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说,任何一个孩子,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方法,都可以成为天才。周弘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赏识教育”发掘天才的教育方法。
婷婷第一次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十道题做错了九道,她以为这回完了,爸爸会狠狠地训她一顿。结果,爸爸却真诚的对女儿说:“婷婷,你真了不起,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做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它呢。”
哈哈……爸爸小时候还不如我呢。婷婷的自信心无形中增添了不少。
正因为这样,周婷婷总是听到父亲夸奖的时候多。周弘夸奖女儿,往往会辅以动作,伸出大拇指,弹两弹,动两下。就这,对孩子来说是个鼓励。难怪,有时候周弘会跟女儿开玩笑:“我的大拇指竖得都抽筋了!”
周弘把教育融入到女儿走路、吃饭、穿衣、上公园等每个和女儿相处的时候,婷婷识字与说话也同步进行。
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人预言,中国将要步日本后尘,进入一个学历化时代。其特征是人有两次出生:一是生命的自然出生,其标志是出生证明书;二是经历地狱般煎熬的社会出生,其标志是学历证明书。
于是,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时时刻刻感觉到有一群狼在后面追赶,孩子不得不拼命地奔跑,生怕掉队了被应试教育的“狼”吞灭。极少数跑得快,跨过独木桥的孩子,也难以逃脱这场恶梦的阴影。
在探索对女儿教育路子中,周弘体会到有另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求知成为她的快乐。那就是在快乐玩耍时候把知识融汇在学习中。这样会让孩子学习象追蝴蝶一般,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周弘用“追蝴蝶”、“赏识教育”等方法教育女儿,女儿的学习有着飞速进步。
为了培养婷婷的自信心,他还鼓励女儿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8岁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用爸爸的方法,周婷婷真的达到了痴学的境界。紧接着,她又从四年级跳到六年级。
进入六年级,英语象一头老虎挡着了周婷婷学习的道路。父女两个坦然面对。父女两人在录音机前攻克外语,婷婷很快学会了国际音标,又开始向单词、句子、课文挺进。她仅用15天就学完了整个5年级英语,六年级第一次外语考试就拿下了96分的好成绩。
1991年,周婷婷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凭着自己出色的成绩,她也成了江苏省重点中学南京一中的学生了。
鲜花、荣誉包围着婷婷,就连学校也掀起了一种向周婷婷学习之风。婷婷开始有点飘飘然,觉得身边的同学跟自己比实在相差太远,那段时间她像个骄傲的公主。好景不长,周围的同学都不愿与她做朋友,很快她就感到了一种孤单。
周婷婷陷入了苦闷之中,整天闷闷不乐。女儿遭受挫折,让周弘猛然清醒过来:这些年来,一直在抓女儿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对女儿心态的调整,差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开始开导女儿:骄傲会使人膨胀,膨胀的人处于一种人上人的状态,自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既自卑又令人压抑,压抑的人又处于一种人下人状态,世界上谁都比自己强,活着也没意思。周弘开导女儿做人要做个“人中人”,不膨胀,不压抑,心中始终处于一种舒展状态,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
父亲的话象一剂良药,使婷婷从苦闷的阴影里走出来,心里充满了阳光。
父亲从来不象一些家长那样,张口就问孩子考多少分,他张口问女儿,都是问她心情怎么样,把自己高兴的事与女儿分享。
四、被称为“阳光少女”的周婷婷要到美国
周弘硬是把婷婷培养得与正常孩子无异,甚至比正常孩子出色,又比正常孩子快乐。
按照周弘和婷婷的努力及婷婷的成绩,周婷婷考上北大、清华或者是其他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偏偏遇到了我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心理学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张宁生教授。一次张教授到南京一中考察,遇上周婷婷,他发现周婷婷的学识状况、道德修养已达到一种非常良好的境界,如果她能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特殊教育专业,将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周弘心里非常矛盾,他与女儿多年的努力,就是要使婷婷将来走出聋人这个圈子,这样一来,她将来不是还要“回去”?
他苦苦思索,女儿将来发展方向在哪?后来,他到英国考察后认为,婷婷了解聋人的痛苦,她又从聋人的圈子里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如果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做个帮助聋人回到正常生活的使者,该是一个美好的选择。就这样,1996年,16岁的周婷婷被辽宁大学破格录取了,成了一位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
周婷婷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与人交流,她一般是看口型,但是南方人的口型与北方人说话时有些口型不太一样,最初也闹下不少笑话,但婷婷活泼开朗,心地善良,又待人真诚,在大学里她交到很多好朋友。
在大学,当时与她最好的一位朋友叫王争。王争是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婷婷眼睛好,王争耳朵听力好,两个人似贴心的好姐妹,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组成了“海伦·凯勒号联合舰队”,后来她们的故事被搬到银幕,拍成电影《不能没有你》。
在学校,她的英语、计算机以及其它主要科目学得都十分好,周婷婷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说:“也许婷婷是第一个能说一口英语的聋人。”
2000年周婷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他的导师建议她到世界上最好的聋人大学加劳德特大学读研究生,学习聋人心理咨询,因为聋人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功能。
大学毕业回来,她一边忙着考托福,又应江苏文艺出版社之邀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写成《无言的歌》,所以,日子过得充实而又愉快。这不,2001年3月28日,她如愿收到了远在美国的加劳德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半年后,她将赴美读研。那时,她的书《无言的歌》也将与读者见面。愿周婷婷一路走好!
图片说明:周婷婷与父亲在一起(注:珂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