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正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扫荡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上网”是当今最流行的新潮词汇。据一份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网民人数已达200多万,这其中尤以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居多,但涉及到企业的人数所占比例很小。
老总,你上网了吗?
2000年5月,陕西网络老大163、169古城热线在号称“西安中关村”的雁塔路科技一条街和西安城区主干道凌空挂起了无数过街横幅和大幅布幔,竭力鼓呼“谁放弃网络,谁就放弃了21世纪”,字里行间充溢的是时不我待的焦灼与渴望。
尽管网络“启蒙运动”对身处新经济时代的人们绝对具有巨大的警示意义,然而,一年后的今天,能够真正驾驭网络在商海中纵横捭阖的老总又有多少?老总们或多或少感到有点乏力,还有点尴尬。
这种尴尬在今年4月份的中西部贸易洽谈会上就差强人意地显露出来。同样是参会的企业代表,来自沿海省份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老总们采取“网上招商”这一新形式推荐自我,既方便快捷,又降低招商费用,而一位来自渭南的企业家却只能守着自己的几大摊子宣传资料和展板在挠头。他说,单位只有财务科有台电脑,仅是会计电算化的粗浅应用,他上初中的女儿整天嚷嚷要学上网,看来,他也得好好学学了,不然吃了亏都说不清。
电脑成了聋子的耳朵
没有电脑想上网想冲浪,可有了电脑有了网络沟通条件的企业老总不见得会发个“E—mall”,有的仅限于把网址和E—mall印刷在名片上拉大旗借以唬人,有的索性买回家摆个样子,反正有的是秘书,更有甚者将自己关在宽大亮堂的“总统”间里,玩电脑游戏。而已上网的企业尽管知道网络经济如何重要,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利用互联网,或者干脆把它当成了聋子的耳朵。记者曾浏览了西安古城热线上的企业之星站点,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的主页呈现这样一种态势:企业简介+产品简介+老板成功照或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合影,千企一词千页一面,都摆出了待价而沽的守株待兔状,静等合作伙伴上门签单。这些企业连最初级的网络宣传功能都偷懒取巧,就连贫乏到可怜的主页内容也吝啬的半年不改,成年不换,而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或优势的服务性、交互性更无从谈起。
不做网络时代“新文盲”
绝大多数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领导IT基本知识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一位由餐馆发家、事业拓展到地产和工厂经销商的老总坦陈自己对电脑一窍不通,而且也无暇无心去充电补课。当记者言及是否有被新经济淘汰之感时,老板振振有词:“我只做老板,管投资,经营我雇人做”。基于这种“表率”的企业决策层因“新文盲”致“网无知”,导致的网络功能淡漠的现状不容忽视。这一方面与网络知识的普及力度较弱有关外,资金也是有些人不愿上网的借口。有一种论调称,花大笔资金做基础投入,还要增设网络维护人员,算一算帐,在目前不依靠网络照样能经营的情结甚浓。
庆幸的是,政府部门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的发展对未来陕西前途的至关重要。“唯有互联网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在经济大潮中的企业发挥优势,塑造新的竞争形象”,省经贸委的一位同志如是说。在“十五”规划中,我省已把信息化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加强政府上网,催促企业上网,已箭在弦上。实施陕西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建设、推进骨干零售企业计算机管理上网,在西安、宝鸡、汉中建立5个现代化的商品储运中心,已成为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做为传统的国有企业,已有更多的人在互联网文明和黄土文明相撞所产生的巨大震撼中认识了自己,也看清了未来。面对时代主题的变更和发展契机的出现,他们正以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迎头走向或正在执起“企业上网”这面大旗。如果有人不相信的话,走走西安的高校和人满为患的夜大,身边的“学子”或许就是某企业的老总,他们正在接受“上网”这一新潮词汇的重新洗礼。
本报记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