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和模仿对象——父母亲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下一代。然而,我们的一些为人父母者,未能做好孩子的楷模,在现实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使孩子们稚嫩的童心受到污染。
礼貌——传统美德被摈弃
见人主动问好打招呼,这本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应有的礼貌。可玲玲的妈妈却告诉玲玲,别人要是不先和你打招呼,就别理他。“别学得那么贱”。
一天,玲玲和妈妈一起坐公共汽车上街买东西。一位老奶奶上车后,就颤巍巍地站在玲玲的座位旁边,玲玲想起老师说过,在车上要主动给老人让座,欲站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奶奶坐,可妈妈却按住玲玲说:“别动,傻孩子,让给她你就得站着。”
老师和母亲相反的教育使玲玲不知该咋办才好。这位母亲以自己的自私和无知,给自己的女儿上了一堂不该上的课。
劳动——不容忽视的教育
据报载,在位于西安含光门附近的一所小学校里,每逢周末,总会有一些家长拿着扫帚拖把,替孩子打扫卫生。一位老太太说:小孙女上二年级,平时连洗漱穿衣都由她来做,学校安排值日劳动对孩子已是“高要求”了,周末大扫除劳动量更大,孩子根本完不成。有的家长甚至对学校要求孩子参加劳动的规定表示“疑惑”。一位年轻的家长略带报怨地说:“小孩子连衣服都不会穿,怎么能让他们打扫卫生呢?”
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很多小学都存在。劳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劳动,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也增强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而我们很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大包大揽了孩子本应自己做的事情,为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提裤子背书包,到学校替孩子做值日打扫卫生。长此下去,不仅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漠视劳动、盲目自大的心理,这显然是极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的。
花钱——畸形攀比的忧虑
星期天,倩倩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吃的喝的就带了一大包。自己拎不动,就给班上一男生20元钱,让他帮着拎。下山时东西没吃完,便随手一扔了事。当老师批评她不该这么浪费时,倩倩满不在乎地说:这算什么?我爸有的是钱。
春节过后的一天,小刚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亮亮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炫耀说:“看,这是我挣的压岁钱,一共850元。”明明说:“才850元还得意啥呢,我挣了1500元呢。”“你们这都是毛毛雨,看我的,4200元。”涛涛财大气粗地掏出一个存折让小伙伴们看,又扭头问小刚:“喂,你挣了多少?”小刚低声回答说:“我只有200元。”“哼,没有钱。当三好学生有什么用?穷光蛋。走,我们不和穷光蛋玩。”涛涛一声令下,小伙伴都跑了,只留下小刚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
童心本无邪。孩子们的这些言语举动,反映出我们一些做父母的家庭教育的失败,同时也说明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带给下一代的劣性刺激和畸形心理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如此下去,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沦为新的“八旗子弟”,这难道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么? (周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