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上经常读到这样的事:某中国男子在欧洲的一家餐馆用餐时,侍者得知他是中国人,竟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没有辫子。某国小镇上的妇女纷纷向中国女游客打听小脚的模样。最新的例子是中欧司法合作项目赴欧洲学习考察的中国法官说到他们都带着笔记本电脑时,欧洲的同行们竟感到不可思议。
发生这样的事并不奇怪,因为很多西方人都是通过电影这种文化快餐方式来认识中国的。而他们所能接触到的,除了西方歪曲丑化华人形象的一些电影外,便是我们拿到国际上准备获奖的几部作品。因此,他们认识的中国女演员只有巩俐,他们所了解的中国仍然处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代。
当我们对好莱坞大片带来的这种文化侵略感到忧心忡忡的时候,我们的电影人又在做什么呢。诚然,评论家和鉴赏家们也许只看到影片中的善恶美丑以及人性所共有的弱点。但是对普通观众来说,印象最深的却是故事的环境、背景和人物形象。我们的电影要走向世界,这无可非议,但我们的电影人为了获得几个技术性的奖项而不惜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并最终有所收获后,是不是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下了。难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经济飞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的新时代,就激发不了编导们的创作欲望,就表现不出优秀电影所需要的艺术手法么?电影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它还是一种宣传手段。我们通过电影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需要通过这个窗口来了解中国。电影工作者作为文化的使者应该有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展示新中国现代风采的责任。 (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