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蓝田猿人,走向何方?

2023年10月12日

它的发现使世界震惊。如今遗址游容稀少,经费紧张,正常维修保护大受影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遗址已到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

有关历史资料这样描绘蓝田猿人:在蓝田县东南公王岭,曾出土距今一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它的发现,把直立人生存的时限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世界考古的重大发现。

多年来,蓝田猿人遗址为前来进行科学考察、研究的中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基地,更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的场所。然而,如今的遗址却面临游客稀少、经费紧张、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5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距西安48公里外的蓝田县九间房乡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遗址前临灞水,后依秦岭,面积仅有1299平方米,但里面绿树成荫、环境幽静。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整个遗址全然没有其它景点的喧闹,竟见不到一个游人,展厅大门也上了锁。在墙壁已有数处裂缝的的接待室,蓝田猿人遗址文管所朱所长擦去桌椅上的一层尘土介绍说:“遗址每年接待的学者专家、上级领导人数众多,几乎与游人相当,有上千人,而游客的门票收入每年仅有7000元。”

那么,这样一个专家领导趋之若鹜的著名文物景点,游人如何并不买帐,来者不多呢?

遗址毗邻312国道,到遗址的游客大多是从蓝田当地著名景点水陆庵、王顺山顺路而来的散客,每天有一二十游客已算很不错了,有时甚至一天没有一个游客。为打破被动局面、争取游人,遗址文管所曾做出多方努力,包括派人到西安各学校和旅行社联系客源,旅行社导游在“导”来两批游客后再不露面,原因是游客看后十分不满:“5元一张的门票不贵,但景点内容单一,陈列太少,根本没有什么可看。”

其实,遗址中可供游客看的地方仅有两处:一是化石展厅,一是出土纪念亭。面积仅120平方米的展厅内只陈列着数十件蓝田人及公王岭动物化石,这些只有简单介绍、却令专家学者欣喜若狂的古化石,使普通游客感到索然无味。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蓝田猿人遗址的开发仍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还没有完全形成面向广大游客的旅游产业化。在蓝田人头盖骨出土处建有一座纪念亭,亭内立有石碑,上有蓝田人的头像石刻,下碑文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在此发现蓝田人头盖骨。“五一”旅游黄金周,遗址并未像其它景点那样火一把,一周下来,门票收入仅有1000元。

蓝田猿人遗址文管所是定额补助事业单位,每年定额补助2万元,加上7000元的门票收入仅有2.7万元可供支配的资金,而水电费、七名职工工资等正常开支每年就达6.5万元,资金缺口3.8万元。由于文物经费的匮乏,也影响了对遗址正常维修和保护,他们打算复制一批文物,以充实展厅的计划也不得不搁浅,展厅、接待室等建筑多是近20年的老房,年久失修,几成危房,这一切使蓝田猿人面临抉择:是坐待拨款,还是开发求生存?答案无疑是后者。

“可以参照半坡遗址、四川自贡恐龙展馆那样做大旅游产业文章。”文管所朱所长说,“目前我们规划出了蓝田猿人的出路。”

“修建蓝田猿人生活情景园,利用现代声、光、电立体效果,介绍从猿到人及蓝田人的采摘、狩猎、挖掘块茎、制作石器的生活情景,在增加游客的知识性、趣味性上下功夫,使遗址成为集知识、旅游、考古、探奇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产业基地。”

“还可建设中国出土化石展馆,组建系统的蓝田人研究成果资料库。在全国范围征集从恐龙到蓝田猿人化石,包括公王岭丰富的动物化石,建起人类(动物)进化的化石展馆,使遗址内容厚实。”

“同时,在扩大遗址范围的情况下,相应建设一些旅馆等配套服务设施……”

“内忧外患”的局面、踌躇满志的规划,蓝田猿人遗址的开发无疑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但显然未得到有关方面重视。毕竟,对于蓝田、西安、乃至陕西、中国来说,它是通向外界、与外界紧密联系的桥梁。有人说:陕西在外名气最大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另一个就是蓝田县的蓝田猿人遗址。而这一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认识到的。这正是蓝田猿人的悲哀。

本报记者 付博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1/6/20010606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6/06/29812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