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紫阳县城西关采访期间,一个颇具规模的农贸市场引人注目。摊主们说:“这个市场是由县农机厂改建的。”一位卖活鸡的女摊主还指着放鸡笼的台子介绍道:“这里原来是厂里的铸铁炉的位置,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
据了解,紫阳县农机厂原来是一个生产民用铁锅的小型国有企业,其骨干产品铸铁搪瓷炒锅曾闻名一时。由于1990年的决策失误上新项目,使企业逐年陷入困境。110名职工开始每月还可以发到60元的生活费,到1997年连这点生活费也无法发放,还背上了500多万元的债务。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厂里决定“退二进三”实行改制,转向以农贸市场为主、服务行业为辅的第三产业。改制后的企业形成农贸市场、招待所两大块,除留36人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外,不在岗的18人进入退休统筹,34人进再就业中心,还有二三十人停薪留职摆摊设点、开出租车外出打工,现在90%以上职工的生活都基本有保证。
尽管农贸市场建设投资回收较快,原农机厂一班人仍坚持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仅用了58万元就拆旧工棚400平方米,取土近千方,改造工棚300平方米,改造厂房12间,建造大棚一个,经营场地1000平方米。1997年年底投入使用后,配合县上对城区环境的综合治理,该厂于1999年又发动职工搭简易工棚200平方米,收拾新门面房25间,开辟出新的交易场所900平方米,使这里成为紫阳县最大的综合交易市场。
县总工会的同志陪同记者在农贸市场采访期间,只见这里的大肉、鱼虾、豆制品及青菜、副食品琳琅满目,生意十分红火。来此检查工作的县工业经济局副局长张长彪高兴地归纳出这家工厂变市场的三大好处:一是盘活了资产。改建市场总共投入五六十万元,而一年房租管理等就可以收入30多万元,两年企业即收回投资,而且使多年拿不到工资的原农机厂职工有了较稳定的收入;二是加强了城市交流。过去农村人产的鸡、鱼、肉和青菜副食是挑在城里沿街叫卖,现在再不为没有固定的销售场所发愁了;三是有利于城区的市容市貌及综合治理。过去的以街为市不但给生意人和顾客带来了不便,也是造成交通安全隐患与城区脏乱差的根源之一。前不久县上举办的茶文化节上,不少外地朋友和商客都反映,紫阳县的街道宽了,也整洁多了。其实街道并没拓宽,而是得益于农机厂的改制,把沿街叫卖的商贩和顾客吸引到新建的市场去了。本报记者 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