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电影院十字一带,有一群以织补衣服为生的“补衣女”。她们大多是外地来的中年妇女,一个装有各色丝线的塑料饭盒,几个小凳和一个写着“织补衣服”的小招牌,便是她们的全部家当了。她们大多都有固定的摊点,路口、店前、树下,小凳子一摆,小招牌竖起,片刻之间便有生意上“门”。
也许是因为笔者手中未拿需织补的衣服,她们对笔者的采访显得爱理不理。在工商银行大楼旁的房荫下,终于有一位面容显得很沧桑的补衣女与笔者交谈起来。
这位补衣大姐姓赵,是陕北人。据说她来咸阳织补衣服已经十多年了,附近的十几个补衣女都是她带出来的。“干这活不难,就像咱在农村家里织布一样,关键是要有技巧”。赵大姐介绍说,首先是要巧取线。在需要修补的衣服边角上巧妙地取下同一颜色、质地的线来织补,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好取线,就要看自己手中线的存货有多少,一般的“补衣女”手里都有十几种到几十种的线。第二步则是用箍子将要织补的地方绷紧,看准纹路后一针一线地缝起来。经过这一番精织细补后,如果不仔细地观察,是很难看出修补痕迹的。
“补衣服这活苦着呢。整天坐在那儿织呀补的,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做好的活客人要满意了,就讨价还价地想少给几个钱,不满意了更是没有我们的好日子过”。
“就这还有人给我们寻事呢。”赵大姐告诉笔者,原来她在咸纺机门口摆摊,那里生意很红火。一个在附近扫地的中年妇女扫完地后总坐在她身旁看她织补衣服,不时还给她打打下手,在她的指点下织补上几针。突然有一天,一个戴着红袖章的人出现了,说这里不准摆摊设点,硬是把她赶走了。后来,赵大姐就看到那个扫地的中年妇女也竖了个“织补衣服”的小招牌,在那里摆摊收活呢。一提起这事,赵大姐现在还恨得直咬牙呢。
据说在这一带织补衣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最初是一些退了休的纺织厂老太太为挣几个贴补家用的零花钱,在这里摆摊设点,主要是挣外来打工者的钱。慢慢地,一些外来的中青年妇女和下岗女工也加入了这支队伍。也许是年轻,眼神好,技术强的原因,现在已经没有老太太们的市场了。
随着“补衣女”的增多,技术便成了她们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织补水平高的只收高档服装,要价也高,对于普通的服装则看不上,婉言相拒。而织补水平一般的,高档服装却不敢接,害怕补不好让人砸摊子甚至赔钱。当然这咸阳城里有富人也有穷人,应该说她们的生意也不算是太差。至于收入到底如何,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任凭笔者怎么诱导,赵大姐却只是笑笑,不肯接这个话茬。不过,仅我们闲聊的这一会功夫,就看到大姐已经补了两条裤子,收入了8元钱。再看看大姐那一脸笑意,笔者猜测,她们的收入一定是不错的。
(周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