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全国工人报好新闻评选会在西安召开。在陕西工人报社的安排下,到华山游览,尚未登山领略西岳之雄姿,却在其角下看到陕西鸵鸟良种示范场之奇观。
初夏的阳光炙烤着这块原本荒凉的黄河滩,透过车窗,远远就可看见这些来自非洲纳米比亚的纯种鸵鸟在栏中闲庭信步,约有1500多只,黑压压的一大群。下车后,迎上前来的王场长说,养鸵鸟是陕西农垦总公司总经理杨浩民经多方考察而定下的项目,经两年多的发展,现已成为该公司的支柱产业。王场长指着大家争相传看的一只刚产下的鸵鸟蛋说,鸵鸟适应性强,耐粗饲,广布关中和陕北的小麦、玉米秸杆以及薯秧、菜叶等都是其美味佳肴,而且其“饭量”不大,每天仅需2.5公斤左右饲料。当问他养鸵鸟的经济效益如何时,他扳着指头给大家说,鸵鸟肉,每公斤目前可销到60元,鸵鸟蛋每枚可卖到100多元,如果做成工艺品还高些,尤其是鸵鸟制作的各种用品,非常名贵,价格高于鳄鱼皮。更何况,种鸟的繁殖率极高,每只母鸵鸟可繁殖30多只幼鸟,相当于10—15头母牛的繁殖能力。陕西鸵鸟良种示范场用三两年时间就闯过了蛋、孵化、育雏等难关,建立起一套工厂化生产流程,在陕西的关中、陕北相继建了10个养殖分场,产蛋8000多枚,繁育幼鸟5000多只,鸵鸟总数已达万只,总资产达8000万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他们的总经理杨浩民成了“陕西鸵鸟王”。
见到这位“鸵鸟王”是这次西安鸵鸟王大厦为我们举办的接风宴会上,品尝着鲜嫩的鸵鸟肉系列佳肴,听着“鸵鸟王”给大家念叨着“鸵鸟经”,谈论“鸵鸟王国”里的趣事,引得大家兴趣盎然,食欲大开。当有的记者问他这“鸟事业”发展前景时,他满怀自信地介绍:我们依靠抢先意识,早在国家未正式提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公司就制定了:开发农业,改制工业,以优势农业带工业,实现良性发展的方针,通过两年运作,第一步已达到了目标,第二步要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将雏鸟租赁给农户饲养,再由公司回收综合利用。从经济角度上讲,一只鸵鸟饲养一年后,可收回500元的纯利润,比养两年牛的利润还高1倍多。农民是愿意养的。
不愧是“鸵鸟王”,强烈的做大市场意识颇具“王者风范”。杨浩民预测:通过这种迅速裂变方式,鸵鸟养殖将成为陕西继果业之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涨亮点,数万农民将随之他这“鸵鸟事业”的发展而走上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