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目光显得有些呆,这些词语用于形容36岁的李亚萍,虽难听,却并不过分。在安康火车站广场众多擦皮鞋者当中,她是惟一一个不向路人喊着磨着的人,这恐怕也是缘于自卑的原故。
李亚萍是周至县人,16年前进了安康一家印染企业,10年后因企业经营困难,她成为首批下岗者。此时的李亚萍已是有家室的人了,丈夫是在安康打工的紫阳人,4岁的小女儿眼看得进托儿所。所幸她们租住的地方距火车站不远,不愁找不着活路。
1995年腊月,安康的天气显得格外冷,一天,下岗已两个月有余的李亚萍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鼓足勇心,决心擦皮鞋挣钱,她花了十几元钱买回鞋油、鞋刷等基本物品,提了两条小木凳往火车站一墙角一摆,这一整天就再没敢抬起头。“我觉得我从此不再是个正常人了”。
第一天,李亚萍没做一起生意。丈夫和女儿找她,她不肯回去。老实巴交的丈夫不知所措,把自己的脚伸了过来,可他那是棉布鞋,哪擦得成?
6年过去了,如今的李亚萍虽然对擦皮鞋不再视为是低人三等的,但始终却有些自卑,选位置,她总是在人流较少的角落;收人钱,总是搓着手觉得不自在。不过,李亚萍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所以,活做得很细。先仔仔细细将鞋底及鞋帮的尘土刷干净,然后擦油,前前后后均匀了,再用丝布磨光,这样擦过的鞋显得又黑又亮。
谈及6年来擦皮鞋的种种感受,李亚萍说:“虽然也偶尔遇上无赖,但总的说还是好人多,不少人知道我是下岗工人,家里拖累又大,就专让我擦鞋,有些人鞋甚至不用擦,但为照顾我的生意,也跑来让擦”。这大大小小的普通故事,令李亚萍满脸感动,多少能冲淡她自卑的愁云。
如今,李亚萍的女儿已上小学四年级,且成绩很优秀,这给了她莫大的慰藉。“为了女儿,再苦再累再难受,我也得挺住。”说着李亚萍的擦鞋动作似乎更起劲了些。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