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设”,就是建设工程工地上职工生活的临时性设施,因而也叫“临设”。近年来采访过的工地中,铁路职工的暂设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
西(安)南(京)铁路象洼沟隧道工地地处蓝田境内的秦岭深山,过去进山没有大路,是铁路工人用三四吨炸药在石崖上炸出条简易公路。这里山大沟深,工地不通电话,手机没信号,施工的动力和照明用电全靠工地发电机发电。工地上的职工暂设,都是简易工棚,棚内的竹笆床摆得满满当当,只留一个人行过道。仔细一看,我发现好几位工人的床,是用两个别致的柜式木箱支起来的。不用抬起床,就可从侧面打开门式的盖子,顺顺当当地取出常用的衣物和碗筷用具。一问他们都是顶帮接班的“老铁世家”,这些木箱大都是父辈退休时留下的,难怪说起“家当”的来历他们那么深情和自豪。
在长安县石砭峪乡西(安)(安)康线“中国铁路第一长隧”施工的中铁一局五处秦岭公司工地,职工的暂设大多数为砖混结构,有简易两层住宅楼与办公楼10多栋,工地的食堂、餐厅、浴室、篮球场等设施齐全。由于工程量大,工期前后近10年,暂设相对投入就大些。我走进住着48对“工地鸳鸯”的双职工楼,发现这里不少家都有彩电、沙发、席梦思床和液化气灶,简直可以与城里人一比了。28岁的台车工彭代良告诉记者,他和爱人小邓是在大秦线隧道工地恋爱,在阳(泉)涉(县)工地结婚,婚后双方转战过山西、四川、陕西三个铁路工地。现在这里的工期长,收入也高些,放暑假还可以把孩子带进山辅导一个月功课,于是就“鸟枪换炮”,购置了彩电、席梦思。问工程完了家具搬不走怎么办,小伙子哈哈一笑:“搬不走就处理给老乡!”
这里参加过七八十年代修建西(安)延(安)铁路的老职工,看着眼前的条件不禁谈起当年的暂设。他们说,当时资金不到位,连施工工具和炸药也要企业垫资,甚至职工集资。那时住的是“荆巴墙,油毡房”。特别是先头部队进工地,三块石头一口锅就开了伙,吃的是干粮就咸菜。由于国家困难,西延线“两上两下”拖了18年,筑路工领不到工资是常事。想西延,看西康,老铁们知足了。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