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市场经济,企业靠钱鼓励,工人拿钱干活;工人们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地位,领导层感到工人们越来越不像“主人”。这似乎被人们认为是普遍现象。难道真是这样吗?在中国第一路秦(皇岛)沈(阳)高速铁路施工线上,记者目睹的却并不是这样。
秦沈高速铁路是国家重点工程,其中,钢构连续桥是该线首次采用的新技术,中铁一局第五工程公司秦沈项目部承担3座。这种桥有两大施工难点,一是所用钢筋型号多达五六百种,绑扎困难;二是成百上千吨混凝土必须一次性浇灌,并且气温必须控制在5℃-10℃度之间。承担佑护坨子中桥的五处经理部的职工别说没干过,就连这么多型号的钢筋见都没见过,一旦一根钢筋绑错,不但要求全部返工,更重要的是错过施工气候,将严重影响工期。要求10月份交工的桥,8月23日还没有起色。领导心里发急,决定交给外协单位干。可外协却趁机“拿”他们一把,要求加价。事情传到职工当中,铙军、沈勇、王安、陈国平等职工代表工人找到领导说:“不要给他们干了,我们自己干,不信干不好!”如果,这座中桥不仅优质而且提前交工。
进入深秋的辽中平原,昼夜温差极大,遇到寒流,原上就会有冰霜。四经部担负着370节涵管预制任务,必须在60天内完成。刚灌注完的砼成品必须保温凝固,否则一受冻就报废。方案说了许多,不是要钱,就是要有场地,而且耗时间。就在领导们心急如火之时,职工们出了个点子:“让预制涵住小屋。”职工们截钢筋焊房架,蒙塑料彩条布,很快造出14顶小帐篷。每灌注完一节涵管,里面放进一个已黑烟燃尽只剩红火的炉子,4人抬起小帐篷从上往下罩,四周压紧,严严实实,保证了370节涵管按时完成。
在秦沈线,一说“第一桥”,没人不知道,这就是杨士岗大桥。这座大桥全长165.28米,1077立方混凝土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一次性灌注。工程技术人员经测算,总共需要18-20个小时。考虑到劳动强度太大,领导计划将人员分为两班,可是又怕交接班时,怕衔接不好影响质量,就主动找职工们商量,看怎样才好。操着一口四川话的何贵泉代表工人们拍着胸脯说:“以前抢塌方24小时,36小时都干过,这算个啥子嘛,保证不出差子!”结果,从准备工作开始直到灌注完毕,工人们一口气干了24小时。当工人们从大桥上走下来,个个都变成了“灰浆子”。
“战役”虽已过去,可领导们谈起来仍深为感慨。一个基层支部书记说:“我们的工人是最智慧的,我们的工作是最棒的,我们的工人是最靠得住的!”
■杨令青 张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