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芦草沟人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治沙造林、修路架电、兴修水利,山村面貌发生了巨变。昔日沙滚、地瘠,人穷的芦草沟村,现在是万亩荒沙披绿装,山青水秀风光好,一派“人在村中走,村在林中藏”的世外桃源景象。
芦草沟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当地曾有这样的民谣:“芦草沟,芦草沟,荒沙满山草满沟。有男离家走西口,有女不嫁芦草沟”,群众也形象地说:“过去三座大山压得我们翻不了身,现在四面荒沙困得我们难拔穷根”。针对这种现状,村党支部在杨东昌书记的带领下,结合实际,大胆提出了“梁种灌草绿荒沙,沟栽乔木建银行,兴修水利多打粮,发展工副奔小康”的经济发展思路,重点抓了电、路、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10年苦战,全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1993年,芦草沟村被榆林地区评为“地级小康村”。
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后,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如释重负,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应该歇歇脚了,针对这种情况,村党支部及时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开展“实现小康后怎么办?”、“创业艰难守业更难”的讨论,经过讨论,村党支部明确提出再用5年时间,进行二次创业。
在第二次创业的5年里芦草沟人依靠“两条腿走路,发展经济”,一方面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搞农田基建,移河造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北部神府煤田开发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副业和第三产业。芦草沟有一段长年流淌的沙泉水,过去除了浇灌就白白流掉,神府煤田开发后,党支部抓住华能电厂在该村引水工程的时机,以优惠条件提供方便,于98年建成了引水枢纽(供水站),既解决了华能电厂的供水问题,又通过征地、补偿、劳务输出,仅三年为该村创收250多万元,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
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严格按照支部“五个好”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赢得了全村群众的充分信任,所以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得到群众的密切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992年,该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村”,杨东昌书记被评为省劳模,1998年5月份光荣地出席了省第9次党代会,同年7月份,该村又被省委授予“小康村先进党组织”。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支部一班人没有骄傲自满,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满怀信心地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他们计划今后5年实施飞播种草1.5万亩,人工植树种草3000亩,使全村荒沙治理面积达到1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96%,树木拥有量达到50多万株,人均500多株,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再现当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迷人景象。 (东方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