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爱吃面,秦人陈元国亦不例外。偶尔,回想起少时在农村看到的男人们捧碗蹲在室外边谝边吃面的情景,他便说,正是那幅场景让他萌生了改变秦人形象的想法,他不想过那种“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和“宁死赖在家门口”的“愣娃”生活。陈元国沿自己的路走了下去,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企业家。
陈元国少时因父亲被打成右派,被迫于文革中和父亲回到了武功农村。后来他从武功跑到杨凌卜村姑姑家,试图闯出一条生路。1973年,陈元国初中毕业,尽管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却因受父株连,不能继续深造。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陈元国先学木工,后改学建筑。很快,求知的欲望重又燃起。因为他发现一般的建筑工只是干干泥瓦匠之类的活儿,对一些复杂的图例看不懂。施工间隙,他偷偷找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课本自学,后来又到西安冶金学院走读学建筑知识。1977年,20出头的他,荣幸受聘于某公司当技术员。很快,人们发现这个小伙子不简单,从技术、施工到预算都能独当一面,慢慢地,陈元国脱颖而出。
搞建筑,他的队伍常常和外地队伍同时施工,和省级建筑公司一同作业也是常事。那些自称“正规军”的建筑工人有时看不起陈元国所在的杨凌区建筑公司的员工,戏称他们是“地方军”,外省市的企业合作初期沿用老眼光看老陕,认为陕西人不出活,工人没他们的灵巧。陈元国的队伍偏要让人服气。1998年,杨凌区建承建示范区安居工程,同时施工的还有几家建筑单位,区建提出了争创“金牌小区”和“省级文明工地”的奋斗目标。所承建的11#—20#住宅楼从土方开挖、地基处理,直到全部封顶层层把关,其间,国务院、省、市领导对工程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来10栋楼全部达到了省级文明工地标准,这在全省系首例。号称“正规军”的工人对区建刮目相看,“陕西人能干”不胫而走。
去年,已升任经理的陈元国和领导班子成员提出了公司股份制的设想。个别观念陈旧、乐于安稳的职工想不通了,陈元国和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做工作,并拿出方案让职工讨论。在妥善安排了职工最为关心的养老保险等事项后,明确提出了保留党政工团组织,并组织职工当场选出了工会主席,随后放手让工会组织了文艺晚会、秦之声演唱会,工会出面,企业出钱组织职工外出旅游。今年3月,企业改制成功,这次,又走在了建筑企业前列。有人说,陈元国不像陕西人,他敢闯敢拼,又有南方人的精明。他说,是时代造就了老陕的新形象,凭什么老陕不能当“冠军”。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