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华县“田保姆”浮出水面

2023年10月16日

如今,陕西的老乡们不再重复“种了玉米收小麦,割了麦子播玉米”的简单粗放的耕种习惯,学会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寻求最大化效益的新型经营观念。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有的则依靠大量“入托”的田地成了新时代的“庄园主”。

其实,所谓的田地“入托”是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机制,在今天的陕西华县农村一带已悄然兴起。据统计,该县今年夏季麦收后已有1.2万亩耕地入托给一些种田能手来管理耕种,而这些种田能手则被形象地喻为“田保姆”。

华县莲华寺镇长寿坡村农民孟刚娃就是这众多“田保姆”中的一员。几年前,他接受了本村务工户外出经营农民的承包地“入托”,自家原本四口人约五亩耕地则成为现在的10余亩。在他家的地里,连片成亩的苹果园已硕果压枝头,2亩地的杏园今年收入有望突破800元。40多岁黑且壮实的老孟说,他这个人天生爱种地,总想在庄稼地里捣腾出点名堂,可过去一家四口人的口粮田仅够种粮食作物,根本没有多余的闲田实现他经营致富的梦想。恰好村里有2户人,一户在外开办了石碴厂,另一户在渭南经营服装生意,都成了放下锄头,拨动算盘的生意人,对家中闲田无暇管理,可又不愿让自己的承包地荒芜。老孟便与其商量,你的庄稼我来管,签订了田地入托协议。根据协议,播种、施肥、打药、除草、灌溉等田间管理均由老孟这位“田保姆”自行完成,并承担农业税和一定数额的租金,双方还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经此“入托”,他手头一下子有了近5亩良田,也就终于启动了他考虑已久的果园建设。

像老孟这样通过“入托”田地致富兴家的人在华县各地还有许多。下庙乡的一户农民一次就接管了30余亩的渭河滩地,既种果园,又种植蔬菜,单去年芦笋一项每亩就收入5000元。

该县农管办的一位同志这样评价当地的田地“入托”:这种土地流转方式既防止土地粗放经营,又符合现阶段土地流转的新机制,同时既稳住了种田的,又放开了经商的,各得其所。“说到底,还是观念变了,只要观念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趟,现在的农民就不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对着地球挖窟窿’的泥腿子,他们也可以成为‘种田大户’、‘科技能手’、‘商界精英’”。 本报记者 李明

上篇:没有了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07/13/31638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