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镇川镇,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自古为商贾云集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商品贸易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百货、农贸、烟酒、皮毛、蔬菜、建材等九大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年创税近400万元,全镇经济出现了巨大的飞跃,也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5年,国家建设部将镇川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镇党委、政府本着规划具有超前性、持续性、可操作性的思路,编制了《镇川镇总体规划》、《镇川镇建设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确定为商贸型城镇,成立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土地、城建、公安、工商、银行、环卫等部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负责规划实施工作。
镇党委书记秦怀文,镇长许世祥一班人清楚地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为此,他们把身兼镇川镇主要街道的210国道过境线改造作为首要攻关任务。该线道路狭窄,排污设施极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溅”,与繁荣的商贸经济极不相称。但要将全长2800米、宽6米破烂不堪的柏油路拓宽为12米、排水、供电、绿化等设施具全的混凝土道路,700万元的预算资金从何而来?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上无依下无靠的镇党委和政府一班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公开向社会承诺:谁承包,谁垫资,政府在三年内付清本息。该举措一经公布,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经过公开招标,四家中标,不到三个月时间,一条平坦宽畅、干净明亮的混凝土道路呈现在人们眼前,彻底改变了过去交通堵塞、行人拥挤的状况,城镇主要干道框架初步形成,为小城镇建设走好了坚实的第一步。
没有资金小城镇不能建设,没有客商小城镇不能发展。镇党委和政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多元化融资机制。在户籍管理、工商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外来客商极大的政策倾斜和减免优惠,特别是在资金引进方面,他们对无偿投资者给予立传或挂匾,有偿投资者,根据资金使用年限,按投资总额的1-5%一次性奖励给中介人;在资金筹措方面,除向国家争一点、财政拨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集一点外,开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秦怀文书记说:“只要利于城建事业,无论何种投资方式,我们都积极支持,给以政策倾斜。”现在,镇川镇70%的经商户来自外地,80%的建设资金来源于群众投资。
在狠抓规划管理的同时,秦怀文、许世祥一班人又把抓好环境绿化美化管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组建了镇川城镇管理办公室,成立了镇环卫所,雇佣清洁工24人,负责城镇环境卫生、街道绿化美化、路灯维护等管理工作。购置垃圾车一辆,设置固定垃圾箱20个,健全各种交通标志牌,并出台了《镇容镇貌环卫管理若干规定》,要求环境卫生实行沿街门市“四自一包”责任制,确保道路清洁畅通,如今,一个井然良好的城镇环境在镇川镇已初步形成。
秦怀文书记告诉记者,自镇川被列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省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后,榆林市、区领导都非常重视,要求有关部门在建设方面给予支持,特事特办,手续从简,为城镇发展开了绿灯,否则。镇川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
5年来,镇川镇累计投资一亿多元加强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改建了南北大街混凝土道路和排水工程;修建了镇内最宽的兴镇路、义昌路混凝土道路及排水工程;配套安装街道路灯4公里,硬化沿街路巷3万平方米;延伸高压公网线路5公里,埋设地下通信电缆管道3公里,开通了镇川通信移动电站。程控电话由500门扩容到4096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自来水普及率达95%,初步形成了城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区”、“三基地”、“四产业”、“九大专业市场”的经济格局得以确立,个体私营、股份制等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年产值1.6亿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70%。1999年镇川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2000年被市政府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底国民生产总值达1.8亿元,人均纯收入2680元,实现了“小康镇”、“文明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的目标。(宋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