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云山位于榆林市东南郊的古塔乡四里沙。昔日,因祖师庙、狐仙显灵传说而出名。如今,因沙地植物园而名扬国内外。
地处陕北毛乌素沙区的卧云山植物园,建于1995年,是由榆林市徐登堂等几位农民自筹资金所办的一所民办植物园,占地3000余亩。本着“林业科研、防风固沙、药材栽培、美化环境”宗旨,卧云山植物园经过6年建设,如今,良种示范区、中药材种植区、牧草试验区等10个大区已颇具规模,四时四景、林木初见。据该园顾问——林业专家朱序弼老人介绍,卧云山植物园现栽植物126科、383属、1450个品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银杏、文冠果、细百合、领春木等60个珍稀濒危植物。林木葱绿、桃红杏黄不仅可以改善榆林干旱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为该市珍稀濒危植物的“基因库”。
榆林位于我省北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七沙二山一分田”是榆林市的地貌格局,“春季风沙夏干旱,秋季暴雨冬严寒”是榆林市的自然气候特征。千百年来,榆林古长城以北风沙南移,侵吞农田,埋没村庄、城镇;南部十年九旱,水土流失,土地瘠薄,榆林人苦不堪言。
建国五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榆林市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重点之后,该地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植树治沙工作。涌现出诸如桐条沟乡刘小沟村退耕山坡地还林还草发展生态经济林草、牛家梁乡大伙场村引水拉沙增水地等治沙典型,像卧云山植物园这种由农民创办的山地树木园也越来越多,饱受风蚀、沙化之苦,连榆林的农民也认识到在沙漠中“金银如草木、草木如金银”。
人进沙退,正是凭借象徐登堂这样有强烈责任感的40万榆林人的智慧和辛劳,榆林旧貌换新颜,成为山川秀美的新榆林。
不信你瞧,北起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清涧县双庙河乡,一条横穿6县45个乡镇、全长421公里,沿黄河西岸宽10公里的护岸林初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护田林网全长1116公里,旱柳、油松、花棒、柠条、苹果、梨、葡萄等“多林种”、“多树种”的“带片网”更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面对葱绿的林木和退却的沙漠,榆林人深刻认识到“地球、自然、人,共成共生”。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