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453万高考生是幸运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在举国上下的悉心呵护中度过了惊心动魄的3天,还因为与中考生相比,他们拥有相对更高的“及第”机会。以陕西为例,今年高考生共有151474名,比去年增加了11767名,高考招生计划92382名,比去年增加11754名,可以说增加的高考生基本上都被扩招计划“吃掉”了,因而今年的高考录取比例高达57.3%,比去年提高了2.7%。
相比之下,中考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媒体公布的数字,西安市今年参加中考的毕业生共有101272人,比去年增加了11913人,但若以城郊六区普通高中最低控制线380分计算,高中录取比率将只有37.57%。与高考的10取5相比,中考只有10取3,这怎么能让中考生高兴起来呢?
实话实说,中考才真正是千军万马都在争挤的“独木桥”。
干吗非要挤这一条道呢?正如西安教育主管部门一位领导所说的:“还有综合高中、职业高中、中专等等,为什么非要去上高中呢?”不错,如果把这些学校的招生指标都算在内,西安可能至少有90%的初中毕业生会有学可上。怎奈现实总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西安市有关部门去年曾在一所中学做过专项调查,90%的学生称第一志愿要报高中,有些学生甚至发誓非高中不上,宁可复读一年,也要考上高中。这种对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顽固的偏爱,决不是盲目的执拗,更不是靠简单的说服引导就能解决问题的。应当说,它是考生及其家长在对现实进行过冷静细致的分析之后,得出的一种理智的选择。一位考生家长曾对记者讲过这样一段话:“现在给孩子押宝高考,不如押宝中考。只要孩子考上重点高中,通向大学的第一步就走好了,上大学不成问题。”这话代表了考生家长的普遍心理。尽管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淡化分数概念、淡化应试教育,但是高分实际上仍然是通向大学课堂的唯一许可证,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试金石。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在以高分为目标、以高升学率为方向,学校对老师的考核、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都是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
实事求是地讲,这实际上是真正的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因为人们已经很清楚,如今在社会上找工作,没有大学文凭将是很惨的。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分配见面会上,传出的信息也令人很难乐观起来:大专生滞销,本科生平销,只有硕士生、博士生和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学校本科生才供不应求。面对这种人才需求的严峻现实,面对涉及人生饭碗的大问题,人们能不去拚挤高中甚至重点高中这座“独木桥”吗?
实实在在地说,素质教育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确确实实还只是一个新概念,一个全社会都在憧憬的美好愿望。实现这个愿望,需要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教材的完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整个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决非短期之内可以见效。当然,这个愿望需要有人去为之奋斗、为之探索、为之实践。但是,又有谁愿意以自己的孩子为试验品,以孩子的前途做抵押进行风险探索呢?
实际上,以目前各校的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来看,招生指标并没有使学校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几乎各个重点学校都有自己的计划外招生,而且这批学生必须要付出数千甚至数万元的“补分费”。即使这样,许多知名度很高的重点学校,提着钱袋子排队等交钱的家长仍是大有人在。人们算账更多看的是长远:能进重点高中尤其是一流重点高中,就等于一条腿迈进了大学校门,而且进重点大学的机率会大大提高。将来如果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再不用求人,那会省去多少钱?因此,当家长们将一把把的钞票往外掏时,尽管非常心疼,但也都很情愿。毕竟好学校还是太少,想上的人又太多,不借用这种市场手段达到调节供求的目的又能怎样呢?何况高中教育属非基础性教育,学校这么多年来也少有积累,要发展不高收费,钱从哪里来呢?
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在近几年高校和初中都已经连年扩大招生的情况下,高中招生的规模确实显得与之不太配套。正如一位省级重点高中校长所说的:“目前我们的高中已经成为教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瓶颈。”打破这个瓶颈,就需要加速高中的发展步伐,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发展步伐。然而,在整个社会的用人观念达到成熟之前、在“终身教育”观念被全社会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之前、在我们的教学供给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之前,高中这座“独木桥”恐怕还得去挤。
■范惠萍